高教社区夏令营天天做实验
有些连大人都直呼想不到
本报记者 屠雁飞 文/摄 通讯员 郭迪庆
暑假来了,网上流行一个段子:特二的社区夏令营,组织孩子们写暑假作业;普通的社区夏令营,组织孩子们讲故事、做游戏;文艺的社区夏令营,组织孩子各种艺术薰陶。下沙有一个社区夏令营,却在这三种之外,不上课、不做游戏、不玩文艺,专门教小朋友做实验。
前几天,高教社区二楼的会议室成了孩子们的实验室,近40名小朋友坐得满满当当的。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社区住的都是大学城里的老师。6月底,孩子们放暑假了,可高校老师要到7月中上旬才能放假,于是有了空档期。高教社区专门联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这个空档期里,为辖区小朋友办第二课堂。
“小朋友好奇心旺盛,所以我们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实验,每个实验背后都有一个小小的科学规律,有一些可能连大人们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社区的工作人员缪蓉说。
孩子们都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课,说比上幼儿园还开心,还和老师成了好朋友。
翻看社工缪蓉的笔记,里面记载了不少有意思的小实验,记者选了几个,如果你家也有小朋友,不妨也动动手,用小实验来向小朋友教其中的科学道理。
●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镊子、针、液体清洁剂
操作: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2、用一个镊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3、慢慢地移出镊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4、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科学小原理: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有孔纸片托水
大家知道,凡是有孔的东西,都是会漏水的。可是,一张都是小孔的薄纸片,居然能托起一斤重甚至两斤重的水,而滴水不漏。
器材:大空瓶一个,用大针穿许多小孔的纸片一张,有色水一大杯。
表演过程:在大空瓶内盛满有色水;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并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如图,然后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表演时要注意,瓶子用小口瓶(如用大口瓶时、纸片要用硬一些的),瓶内装水越满效果越好。倒转瓶口后,手要慢慢地轻轻地移开,以免纸未盖平而漏水,甚至使水倒出来。
科学小原理: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不会掉下来的报纸
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科学小原理: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水中悬蛋
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使鸡蛋在水中不漂起又不沉下,而是悬浮在水中?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食盐、蓝墨水、筷子、鸡蛋
操作:1、在玻璃杯里放三分之一的水、加上食盐,直至不能溶化为止。2、再用一只杯子盛满清水,滴入一两滴蓝墨水,把水染蓝。3、取一根筷子,沿着筷子,小心地把杯中的蓝色水慢慢倒入玻璃杯中。4、玻璃杯里下部为无色的浓盐水,上部是蓝色的淡水。5、动作轻而慢地把一只鸡蛋放入水里,它沉入蓝水,却浮在无色的盐水上,悬停在两层水的分界处。
科学小原理:生鸡蛋的相对密度(比重)比水大,所以会下沉。盐水的相对密度比鸡蛋大,鸡蛋就会上浮。
●烧不断的棉线
材料:棉线一根、清水一杯、食盐、筷子、火柴
操作:1、在一杯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2、将一根棉线放入配制好的浓盐水里浸泡一下,拿出来放在桌上晾干。3、将晾干后的棉线用手提起,点燃一根火柴去烧棉线。4、棉线从下端一直燃烧到上端,但烧过后的线灰仍象一根线一样没有被烧断。
科学小原理:盐是不能燃烧的,浸过浓盐水的棉线在燃烧时,里面的棉线已被烧尽了,可是包在棉线外面的一层盐壳却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烧不断的棉线。
●神奇墨水
空无一字的白纸,只要用火烤一下,字形图案就会显现出来,你会制作这种隐形墨水吗?
材料:毛笔1支、打火机1个、糖水1杯、白纸1张
操作:1、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字或画图。2、晾干后,看字形、图案如何。3、用打火机稍为烤一烤,观察有什么变化。
科学小原理: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