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花意浓
花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气象万千本是自然界赐予的自然之美。“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动人的诗意在天光日影之幻化下成为我们内心寄情于物的生动情致。
正是在人和花间“君子之性”的同气相求、同类相吸,我们找到内心的依附和物我的贯通——“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洁……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屈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运用大量的香草花芷之名,木兰、秋菊、菌桂、留夷、芙蓉、石兰、女萝、石兰、杜衡等等,抒发自己炽热的情怀和浪漫高远的心志。“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都是诗人对于自然界花卉的感怀依存之心的写照。
花卉也是人格的隐喻。古人仿佛从花木中看到自己所推崇的品格,与人交友亦待之如宾,常有“岁寒三友”“花中六友”等主题的绘画。苏轼在《题文与可画》中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花虽不语,却有能与人互通心意的韵致所在,花鸟画的题材也是富含了传情达意的内涵和深意。因此,梅兰竹菊自然是文人画四君子的永恒主题,包涵了君子之德,也内喻心性之高洁。
西子湖碧水幽澜,远山含黛,山色氤氲,四季分明,植被花卉也是异彩纷呈的美:春有迎春,玉兰,碧桃,杏花,樱花,杜鹃,夏有风荷,秋有海棠,芙蓉,丹桂,蜀葵,红枫,冬有山茶,水仙……真是开到荼糜花事了。
繁花似锦的自然诗意与传统的情怀,古典传统与现代心灵的轻松放达,动与静的剔透华光,只在这一片明亮和朦胧的风景中。
南宋墨笔花鸟长卷《百花图卷》中以精美秀逸的笔法,淡墨渲染勾勒描绘了集山茶、牡丹、百合、芍药、海棠、碧桃、玉兰、罂粟、莲花、栀子、秋菊、芙蓉、桂花等五六十种花卉植物,神气完备,动人之至。
“折枝花卉图”是盛行于宋人花鸟画时期的一种典范的图式,也是文人雅赏把玩的喜爱形式。取花卉优美出枝,枝衡稍间以蛱蝶和禽鸟流连其中,顾盼回首,动静相宜,细腻勾勒,精美赋色,静穆婉约而自然动人。赵佶有《梅花绣眼图》,赵昌有《蛱蝶图》,林椿有《果熟来禽图》,类不胜举。
画家通过自己的技巧和敏感度,传达出对于时间流逝的怀旧,对于“今”“昔”关系的一种感喟和缅怀,这种无所不在的怀旧感,对于观者的内心是一种极度理想化的深切渴望。
中国早期传统花鸟绘画风格中自始至终始终表达出一种人和自然,心灵和精神,精微和宏大,具体和无限的结合。从自然再现到意向本质,画中的写真神妙和对细节的重视以及浪漫的现实主义色彩,其中所体现出的观者的真挚和虔诚,宁静和灵动的蕴藉,都令身处纷繁复杂之现世的人们心生敬慕和爱意。
如同山水观察中讲注重四季之变幻无常,对于地貌,植被,山势,境域的不同作分析和笔墨的相应变化,多角度,全面地捕捉“象”,花鸟画也讲究四季的植物形态,叶,花,蕊的结构和情态,颜色的倾向,神韵的特点。一切生动精妙处皆从细微之观察和“摄情”之体验中生发。这不仅是画之本法,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人类生命中之基本人性的肯定和寻觅,观察者能体会到物理变化如同人性的存在和变幻,对于物之性是存乎人性的追求,而非为物所形役。人类的感情身心自然是和外在世界的自然相通的,这似乎是一种超越的感性。
传统绘画中的自然美充满了人间本色意味,没有这种本真的自然美之存在于内心中,对于艺术家的创造和艺术欣赏而言仿佛缺少了活源之水,通过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同时又表达出对现实人生的超越。“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是观物洋溢而起的情思,和观察时候的超逸的主观心态相关联。这种物象观体现出一种温柔的“摄取”,是一种灵动的“虚怀”,人的意志屈居之下,隐匿其中而不张扬,只是一种纯然的描绘却显露出对“自然”的无限依赖和相通的浪漫情怀。
古代诗人擅长于自然图景的描绘中展示自我的人格和人情,画家也如此——将蕴而未发的情凝练于物的形象描绘中,似乎最强烈的外在力量都不至于干扰其中蕴含的心智的宁静和其自身的完美性。一种克制内敛的,理性的内部情感通过“格物致知”的美学观念展现在技法中和技巧的程式中,“虚怀的静谧”之气的流动,写实中的意向观都通过这种“物”的表像而表现其中,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明澈的心理,正如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夺目。“沉静中的回味”也正是观物者的心绪沉淀和历练,于空阔沉静中寻道理。
把物象观察到烂熟于胸,“澄怀”得其气韵,丘壑内营,随手写成。心,物,形,性,同一的融合,山水观物如是,花鸟也一样,气韵之不可学众所周知,脱去自我心中之尘浊,去芜存精,艺术品之生成涉及到一个“情”字,画家的“情思”“情志”和“情韵”,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它舒缓了生活的现实,唤起优雅和谐的诗意经验,呼应了人们对远离尘世,回归到无忧无虑的大自然等这些由来已久的理想的深切渴望。
好的艺术品恍若赋予梦的色彩,有别于世俗生活的色彩和联想,寻觅属于自己的梦田的语言是艺术品中必然呈现的气质,而创造以其绝对之独特和单一性,以其永远不会重复上演的魅力一次又一次唤起观者的永新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