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找春天,一堆问题考倒家长
找到梅花,算不算找到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上礼拜,每一个二年级小学生都读到了这段《找春天》的文字,因为这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不止是二年级,一年级课本上也处处可见春天的踪影,连小学音乐课上,这段时间也是春天的腔调——维瓦尔第的《四季·春》和格里格的《致春天》等。
于是,一些语文老师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找春天”。
那么春天好找吗?
春天在哪里?在古诗里
在上司和客户面前应对自如的爸爸妈妈们,在陪孩子找春天时,经常被问得张口结舌。
春天在哪里?
对孩子的这个问题,爸爸妈妈答得顺溜。
钱塘外语学校家长六年级“蕴妈”说,“直接去西湖边,柳树最具代表性,春天一到,一天一个变化。”
可是这个春天是不是太普通,大家作业交上去都一样了。有没有别致一点的?
“要不配合课文去找?”行知小学家长“惟妈”找了课文出来,打算一个字一个字研究春天怎么找。
可《找春天》一文里的喜鹊、杜鹃和杏花这些小动物小花草,现在还没有哇。
长青小学一年级家长“聪明爸”出了主意:“到古诗里找。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讲的就是春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里有好几样春天的景物。”
上周日,行知小学家长“惟妈”带着女儿前往西溪湿地,按“诗”索骥。“全家陪女儿逛了大半天,最可惜没看到桃花,所幸蒌蒿找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照片也拍到了。”
她对记者说,“如果这时把春天的诗都拿出来,让女儿现场背一遍就更好了,能发现更多春天的信息。问题是我自己也记不住春天的诗了,看来今后要和孩子从头学起了。”
找到梅花,算不算找到春天
“春天”找到了,可是春天的花花草草又把爸爸妈妈考倒了。
文一街小学家长“昊妈”带儿子去了杭州植物园,儿子想找燕子和黄莺,没找到。
“昊妈”悄悄告诉记者:“其实黄莺长什么样,我也没搞清楚。还有很多植物,我也叫不上名字,就拍了些照片,预备以后找人问问,再告诉儿子。”
同样被春天的花花草草难住的家长有不少。行知小学家长“惟妈”算是最有先见之明的一个。
她向记者坦言,桃花、樱花和迎春花都还好认,可荠菜、马兰头这些春天的野菜,自己要认错的。像马兰头是立着的,有些和马兰头模样相似的野菜却是躺着长的。幸好昨天带了外婆一起去踏春,由外婆负责担任临时老师,才在女儿面前过关。
“女儿告诉我,昨天最大的发现,是迎春花的花瓣有四片和五片的;马兰头有红色的根。这些我都不知道。”“惟妈”说。
最头疼的是带孩子去植物园看梅花的家长,拍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一树树梅花,却突然遭遇了一个问题,“梅花是冬天的花,拍了梅花,算不算找到了春天?”
老师说,春天没有标准答案
爸爸妈妈的纠结,记者告诉了小学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笑了,找春天哪有那么复杂,只是期望家长带着孩子去亲近一下大自然,感受一下春风,听听鸟叫,看看怒放的鲜花,春天没有标准答案。
孩子们交上去的“春天”也是各式各样的:
“昊妈”家那位,找春天找到了一群小蝌蚪。
“惟妈”家的那位,找春天摘到了许多野菜。
学军小学学生吾怡缊,找春天找到了街边一户人家种的“草宝宝”。
……
小学生吾怡缊说,粗心的人们看不见春天。“她总是悄悄地来。粗心的人们看到花开了,草绿了、感到热了才知道春来了,只有自然界的小动物、植物最能早早听见春姑娘的脚步声。”
记者也为执着的爸爸妈妈,向老师探问了为什么植物、小动物的春天来了,人的春天还没来?
杭州长寿桥小学科学老师余文冲说,“植物对季节和温度的感知是阶段性的,也就是一个阶段比较暖和,哪怕偶尔一两天寒冷,植物也会生根发芽,以为春天来了。很多植物只要温度合适,就能在一两天内发芽,像前阵子的天气,实际上很多植物种子都发芽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植物的春天来了。而人对季节和温度的感知更加细化,可以细到每一时每一刻。像前阵子有过气温十几二十度,过了几天又接近零度,寒风瑟瑟的,所以我们人类感觉比较寒冷,会觉得春天还没有来。”
小学生写春天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干枯的树枝上长出小小绿绿的嫩芽,柳树摇曳着刚刚发出小嫩芽的长辫子,透过清澈的湖水,看到荷叶长出小叶子了。
春天是红色的,你瞧,桃花笑红了脸,牡丹乐开了花……
春天是绿色的,你瞧,柳树抽出嫩芽,小草探出了头……
春天是黄色的,你瞧,油菜花开满大地,迎春花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春天来了,小青蛙被叫醒了,钻出洞说:“啊,多好的春光啊,我喜欢春天!”桃花笑红了脸,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小草从地下探出头……
(选自长寿桥小学二年级学生作文)
知道一下
气象学上对春天的定义是: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均大于、等于10摄氏度,就是入春了。即使由于冷空气入侵,中间可能会碰到一两天的低温,如冬天般寒冷,但我们还是在春天里。
本报记者 沈蒙和
王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