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返回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作者:◎高仲泰 阅读数:0

  中信公司不同于原来的国有企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托拉斯。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的若干市场运作方式,为我所用。清末洋务派有句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还有启迪。

  荣毅仁成了众所瞩目的人物,他身穿笔挺的中山装,戴着金边眼镜,显得从容而儒雅,兴冲冲地和董事们致礼寒暄,一个个周旋。他的内心却是激动的,有股油然而生的豪迈之情,思逝念今,感慨良多。从父亲开始创业,在家乡无锡发轫,在上海滩崛起,七八十年的时间里,风云际会,跌宕起伏,荣辱交加。他的家族经历了太多的事,荣毅仁经历了太多的事。荣家虽言称不问政治,但从父辈的实业救国,兼济天下,到他选择了追随共产党,信仰国家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他父辈的骨子里,他的骨子里,都有股凛然的底气在撑着。正因为这样,共产党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共产党,双向的选择造就了相互间的一种由衷的信任。除了文革时期的坎坷,他解放后的路还算平坦。不能说他在这几十年里没有丝毫的个人功利的考量,也不能说他没有过困惑和苦涩。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他在几十年里逐步摆脱了一个资本家逐利的思维方式,而是有了信仰。这个信仰就是把个人的作为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宁静致远、克己奉公,从而在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间寻求到一种平衡。几代共产党领导人所以能器重他,不仅仅因为他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而是他的信仰和精神底气。荣毅仁很感激共产党对他的知遇之恩,副市长、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些都足够说明了对他的重视。时至今日,又把横空出世的中信公司交给了他,他知道这副担子的分量很重并寄托了社会变革经济变革的重望,对此,他是相当敏感的,也非常看重中信公司“老板”一职,比以往的历次任命都看重。但他想得最多的,不是个人得失进退,而是将耿耿此心全用在公司的发展上,以求得公司在急风暴雨般的历史演进中冲锋陷阵,一马当先。

  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和王震、乌兰夫、谷牧、陈慕华等领导人会见了中信公司的全体董事,说了许多祝贺、勉励、支持的话,并和董事合了影。

  董事有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除了荣毅仁、王兼士、经叔平、吴志超、徐昭隆、吴光汉、雷平一、杨锡山、刘靖基、王光英、胡子婴、孙晓村等外,还有港商、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王宽诚,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副会长马万祺、缪云台,来自政府部门的董事有王军、叶选基、闵一民、吴一帆等。这些董事的选择,大都是荣毅仁推荐的,他选定这样一个董事会的组成名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人员构成上在那个时候是大胆的,是个优势互补的最佳组合。上海那班老先生不用说了,已在前期的公司筹建中出了大力;而王军、叶选基等人,虽初涉商场,但活动能力强,很有见地,证明才堪大用;而来自港澳的几个董事,在港澳地区乃至世界上都是有影响的商人,深谙商品经济,并都爱国爱乡,或任全国人大代表,或任全国政协常委,或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内地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的介入无疑使得公司拓展了空间,对于争取和发挥海外华侨的作用和资源是大为有益的。荣毅仁将这个名单交国务院审核批准。

  在第一届董事会上,荣毅仁代表筹备组向董事们报告了公司的筹建经过,筹建期间所开展的业务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思路。荣毅仁在最后说:“中信公司前一时期是两条腿走路,一边搭班子、办手续,一边谈生意。我们仅三十多人,但大家悉力以赴,通力合作,开了一个好头,为公司的正式成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务院对我们的前期工作是肯定的。但万里长征,我们仅跨出了第一步。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中信公司不同于原来的国有企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托拉斯。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的若干市场运作方式,为我所用。清末洋务派有句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还有启迪。那就是社会主义为体,就是指我们的方向和道路依然是社会主义的。西学为用,就是资本主义有些积极的方面我们可加以利用,也就是洋为中用。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要解放思想,上下探索,顺乎时势之必然,才能在路漫漫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克底于成。”

  (精彩下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