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剧到电影,名著要走大众化之路
《悲惨世界》的第19次翻拍
上月底的感恩节,纽约林肯中心,《悲惨世界》全球首次试映。过程中,观众们几次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获邀观看的媒体也不吝好评,认为该片是自2002年《芝加哥》以来最优秀的音乐剧电影,而安妮·海瑟薇凭借她饰演的芳汀,更有希望向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宝座,发起有力冲击。
花岗岩一般厚重的旷世经典,从音乐剧到电影,一步步地走入越来越大众的文化视野。
看点 从公主到妓女,“白富美”海瑟薇大变身
新版《悲惨世界》,由凭《国王的演讲》摘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英国人汤姆·霍伯执导,而音乐剧版的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也参与了影片的制作。
这样一部好莱坞制作,艺术形式却严格遵循音乐剧原则,更采用了“Song Through”的表现方式,即整部影片完全采取音乐剧的艺术手法,没有对话台词,人物的独白、交流,全程采用歌唱形式,需要演员得具备出色的歌喉。这些好莱坞明星,唱的能和说的一样棒吗?这一点,早就遭遇人们的质疑。
麦金托什对此回复道,在选角时,就要求主要演员必须有音乐剧表演的经历。
扮演头号主角冉·阿让的休·杰克曼,正是从音乐剧舞台出发,进军好莱坞大银幕的。他出道就是在澳洲演音乐剧,他曾演过经典音乐剧《日落大道》、《俄克拉荷马》,还曾拿过托尼戏剧奖。而这次饰演天生神力、胸怀悲悯的冉·阿让,“金刚狼”的强壮身板和坚毅有型的外表,正是恰到好处。仅有的遗憾,就是稍微年轻了一些。
而纽约富家女安妮·海瑟薇,从小就深受歌手兼音乐剧演员的母亲影响,从小梦想在百老汇唱歌,后来她实现了梦想。因档期原因,她放弃了出演2004年音乐剧电影《歌剧魅影》女主角克里斯汀的机会,这回她弥补了遗憾,彻底改变一贯“白富美”的公主形象,扮演苦命的女工、妓女芳汀。从已曝光的片段来看,海瑟薇演唱的《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梦)》十分到位,而且与表演自然融合,颇受影迷的认可。
相形之下,罗素·克劳就比较“坑爹”了,扮演冷酷、执着的沙威探长,他的外形稍显敦厚了一些,而在预告片中,在原本气势如虹的全员大合唱《One Day More(只待明天)》中,他的那几句唱得有气无力,虚弱的表现,令不少网友大跌眼镜。
而《悲惨世界》音乐剧中的超级巨星、“最经典的冉·阿让”寇姆·威尔金森,在电影中出演了一位貌似“酱油帝”、实则极为重要的人物——米里哀神父,正是他用宽容与慈悲,感化了冉·阿让的铁石心肠。
背景 站在音乐剧巨人的肩膀上
在实质上,这次的新版电影,就是英语音乐剧版本的银幕化。
由法国音乐家克劳德·勋伯格作曲、阿兰·鲍伯利作词的法语版《悲惨世界》,于1980年在巴黎体育馆上演,观众达到50万人。它富有感召力的音乐立即引起了麦金托什的兴趣。这位“音乐剧沙皇”召集了一批精兵强将,邀请了著名词作家赫伯特·克莱茨莫创作英文版歌词。
“在创作过程中,麦金托什专门请观众来看小样,并有专人坐在席间,专门记录观众情绪的变化频率和程度,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对剧目进行调整和修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告诉记者。
1985年10月8日,英文版《悲惨世界》在伦敦巴比肯剧院亮相。随后于1987年进军美国百老汇,马上荣获当年的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最佳原作乐谱、最佳脚本、最佳导演、最佳男女配角等8项大奖及3项提名,一举奠定其世界级地位。
到目前,这部音乐剧已在38个国家的200多座城市,用21种语言、54个版本演出,所获的国际大奖超过50个。2002年,该剧以豪华阵容登陆上海大剧院,20场全部爆满。
新版电影在预告片中,喊出了这样的宣传口号:“你毕生的音乐剧体验,成为这一年的大银幕事件。”
的确,全球无数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倍受震撼、泪流满面,视其为可以伴随一生的精神盛宴。苏珊大妈正是其中的一位,她在《英国达人秀》的成名曲《我曾有梦》,就是剧中芳汀最出名的一首歌。
改编 冉·阿让像是会唱歌的哲学家
“在许多人眼里,这部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凸显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与感动受众方面,甚至比雨果的原著做得更好。”金复载的这番评价,令人吃惊。
想在2个多小时内表现这部鸿篇巨著,想不对原著的情节做删减,是不可能的。“主线没有太大改动,支线被删了许多,开场就是1815年的土伦,而不是1793年大革命时期,而马吕斯的外公这样的重要人物也没有了。”
在金复载看来,音乐剧对原著的理解很透彻,能精练地把事情的本质刻画出来,大幅度的修改并不影响对原著内涵的表达。“无论是冉·阿让的唱段《Who Am I(我是谁)》,还是沙威的唱段《Stars(群星)》,让人感觉他们简直就是哲学家,面对深邃的星空,追问人生最为质朴的真理。”
“在看音乐剧《悲惨世界》之前,可以说,我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过深刻而伟大的艺术作品,或许是不敢接触,看那厚厚的一本,便会失去勇气。”
在医院工作的刘彦,是看了音乐剧而非小说,第一次感悟到雨果的悲悯情怀。“我可以全身心融入,最直接、简单地去体验《悲惨世界》的史诗气质。”在他看来,歌曲式的台词,为每个情节与角色量身定做的音乐,没有任何晦涩和故作深沉,直接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和故事的发展。
看过音乐剧,刘彦找来了雨果原著,啃了下来。“对于人道、博爱,对于人类对正义、平等理想的追求与渴望,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