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的黑暗童话
看《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赢取限量奖品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的最终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于今日登录华数互动电视。加上此前的两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与《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系列在全球已取得超过23亿的票房。
今天,华数互动电视用户点播观看电影,还有机会赢取独家限量的蝙蝠侠精美手伴和iphone5手机壳等多项好礼(点播路径:首页——电影)。
从漫画中走出来的别样英雄
1938年初,漫画《超人》取得巨大成功让《侦探漫画》(DC 漫画公司的前身)开始寻求更多的超级英雄作品。
没多久,漫画创作者鲍勃·凯恩设计了一个穿着红色紧身衣的超级英雄。他戴着面具,身后有两支坚硬的翅膀,赤手空拳摆出搏斗的样子。这幅图的设计灵感来自佐罗、吸血鬼还有蝙蝠,凯恩称之为“蝙蝠侠”。
凯恩的合作伙伴比尔·芬格看了草稿后建议应该给“蝙蝠侠”带上手套,用披风取代翅膀。此外,他还建议将主色调红色改成黑色,给人一种压迫感。
1939年5月,蝙蝠侠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侦探漫画》第27卷上,亿万富翁布鲁斯·韦恩是蝙蝠侠的秘密身份。
蝙蝠侠漫画有着硬汉派侦探小说的黑色气质。尽管蝙蝠侠在流行文化中被当作超级英雄看待,但他其实和詹姆斯·凯恩、雷蒙德·钱德勒等侦探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记忆的创伤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孤独感。正因如此,蝙蝠侠漫画一经推出就拥有了极高的人气。 1980年,蝙蝠侠在漫画家弗兰克·米勒的笔下进一步大放异彩。
更加的黑暗粗粝、更加的大胆写实是米勒的风格写照,他推出的《蝙蝠侠:元年》、《蝙蝠侠:黑骑士归来》等漫画作品不仅受到漫画迷的热烈追捧,也成为日后蝙蝠侠系列电影的灵感来源和重要素材。
1989年,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率先推出蝙蝠侠电影《蝙蝠侠》,电影处处可见哥特式风格,这种在当时看来是标新立异的改变让他赢得了票房和口碑。
但在续集《蝙蝠侠归来》中,伯顿极端的风格让电影显得阴暗和古怪,票房随之遭遇了滑铁卢。片方随后找来了导演乔·舒马赫,意图力挽狂澜。但他执导的《蝙蝠侠与罗宾》被评为“史上最烂续集电影”第五名。
《黑暗骑士》中的“双面人”哈维·邓特有一句经典台词:“尽管黑夜漫长,但黎明终将来临。”蝙蝠侠电影在沉寂了七年之后,英国天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重启了这个项目。
反派比超级英雄更有吸引力
当黑夜侠客蝙蝠侠遇上思考者克里斯托弗·诺兰,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似乎难以避免。
《蝙蝠侠:黑骑士归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系列三部曲的最终章。此片也是2008年暑期上映的美国大片《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续集,主演和导演等仍是原班人马,并且新增了只存在于漫画、动画版中的人物:贝恩(汤姆·哈迪饰),猫女(安妮·海瑟薇饰)等等。
这部蝙蝠侠前传终结篇继续保持了诺兰擅长的艺术化叙事风格,以阴暗的犯罪故事为大框架,带着社会思索在高谭市上演了正义与邪恶的终极战争。
都说“漫威看英雄,DC看反派”,希斯·莱杰的小丑不但佐证了这句话,还拔升了反派的吸睛度。观众甚至认为反派角色比蝙蝠侠来得更有吸引力。在蝙蝠侠的世界里,不谈怪力乱神。其他超级英雄常常遇上的外星人或者变异人在高谭市都不存在,反派的魅力不在于外形多炫酷、有多少超能力,而是聚焦在作为凡人的反派的智商和性格上,这对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的诺兰来说是个很好发挥的平台。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终结篇的蝙蝠侠在火爆大场面上上升了一个等级,诺兰的特效注重写实,片头的飞机营救和以橄榄球场塌陷为主的高谭市全城下水道爆破的一幕甚为壮观。结尾出现大篇幅的追逐爆炸场面,蝙蝠机、蝙蝠车和蝙蝠摩托三方混战,出现难得的视觉高潮。
作为前传的诺兰版蝙蝠侠系列,一直围绕着蝙蝠侠的诞生来阐述故事。第一部韦恩带上面具成为蝙蝠侠,第二部蝙蝠侠身陷合法还是非法的漩涡之中。第三部作为终结篇,为了与第一部相联系,反派贝恩和隐藏的终极BOSS都和第一部的反派组织影武者联盟有关,第三部继续探讨第二部遗留的问题并对此作出解答,从多角度对蝙蝠侠这位黑暗骑士的崛起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