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铁遇到晚高峰,杭州的交通是否能松上一口气
本报记者昨日记录了晚高峰时,地铁体验者从市中心前往临平、下沙、滨江的三段回家路
晚高峰,测测地铁的配套给力吗
本报记者 陈伟利 施雯 本报见习记者 吴崇远/文 林焱挺/制图
杭州地铁的免费试乘进入第二日,相比第一天,进入工作日后人流量明显多了很多。
记者从杭州地铁集团了解到,第二天的试乘人员共有近4万人次,比试乘首日多出将近一万。
进入工作日,就有了和日常交通对比的可能。对于杭州来说,从下午4点半开始,交通就开始繁忙。过了下午5点,就是不折不扣的晚高峰了。
地铁对于晚高峰的疏导究竟能有多少加成?
本报记者昨日在晚高峰前进入地铁站,跟随三位普通人,从市中心出发前往临平、下沙、滨江三个方向,记录他们的晚高峰地铁回家路。
滨江体验者:出了地铁站,公交配套还没跟上
体验者:施世逸 身份:公司白领
归途方向:滨江
昨日16点25分,记者与施世逸相遇在武林广场的地下通道中。他的家住在滨江国信嘉园,赶着坐市民免费体验期间的最后一趟地铁,就是想试试晚高峰时坐地铁,究竟会快多少。
●电梯的速度,对准妈妈来说有些太快
跟着施世逸向地铁站走去,我们想当然地走地下通道,却发现在地下通道里没有任何地铁站的指示牌。绕了一圈才找到了中国电信大楼前面的地铁口。
入站后,簇新的地铁站、温暖的灯光让人眼前一亮。时值晚高峰前期,人流量已经不多。因为往湘湖方向的列车在地下三层,记者是个准妈妈,出于安全考虑,选择了坐电梯下楼。可是在坐电梯的过程中,记者发觉电梯速度有些快,尤其是跨上去的那一瞬间会有些不稳。
施世逸则想得更多,他说如果带了爸妈来,可能还得走楼梯。“他们每次在电梯口都要犹豫很久踩上去,我怕这么快他们吃不消。我觉得能不能根据人流量,调节一下电梯速度,既安全又环保。”
●车门顶上的“本侧开门”,何时能亮
16点35分,记者和施世逸从右侧上车。快到下一站凤起路时,语音提示:“请在左侧车门下车”。但施世逸提醒记者,车厢两侧的线路指示灯,没有闪动和提示。“现在是体验,车厢内人不多、视频广告也没有,到时候要是人一多,车厢内声音嘈杂,不仔细听是搞不清楚往哪边下车的。”
记者记得在香港坐地铁,到站前的几秒钟内,车门顶上的线路指示灯会提示本站从哪侧下车。杭州地铁车门顶上线路两侧也各有一个绿色箭头标示着“本侧开门”,但记者观察了四五个站点,箭头一直都没有亮起来,想来应该是还没正常运作。
●公交配套不够完善
16点55分,地铁到达江陵路站。出了地铁站,施世逸事先做过功课,知道坐公交138路是最便捷的,可直达国信嘉园。
从地铁站出来,我们约走了5分钟到达最近的138路车站——星光大道南口。十分钟后,顺利坐上了138路。但算了一下时间,坐地铁和自驾的时间相差不大。从地铁出来到坐上公交车花去15分钟,时间还是长了点。况且,138路的末班时间18:00未免也早了点,对于晚高峰来说,无法起到及时的分流作用。
同行者反馈:晚高峰时,一车难借
丁叶,公司白领,家住滨江风雅钱塘,她昨天与我们同趟列车回家。她家离江陵路地铁站约2公里路,对她而言,公共自行车是最便利的方式。
可是当她走到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时,整个服务点空空如也。自从地铁免费体验以来,附近几个点的公共自行车特别紧俏,早晚潮汐车流明显,早上来还的车特别多,傍晚车子又供不应求。丁叶提议,地铁站附近几个公共自行车点应该24小时值守。
临平体验者:以后赶早高峰,能多睡一小时
体验者:忻先生 身份:销售主管
归途方向:临平
忻先生是余杭人,今年30岁,家住临平世纪大道上的世纪嘉园小区。他在杭州文三西路天苑大厦内的一家通讯公司工作5年,每天晚高峰,他的回家路长达3小时。
昨天下午4点15分,记者随忻先生一起体验了一趟地铁归途。
●7元票价,稍超心理价位
查询票价后发现,到临平站需要7元。
忻先生皱了皱眉头说:“这个票价比两元到底的北京地铁高多了,上海地铁即便是换乘,最高也就6元。”
●百米指示牌个头偏小、信息偏少
经常出差的忻先生对各个城市的地铁都挺熟悉。一路上,他跟记者聊了很多体验心得。
来的路上忻先生发现,杭州马路边的地铁百米提示牌跟公共厕所标志牌一个大小,上面除了站点距离也无其他信息。
“牌子长得都一样,而且好多都隐蔽在树丛中,很难发现。像上海和香港地铁的地面提示牌就很大,而且有线路和站点名称。”
●以后每天早高峰,能多睡1小时
列车到达客运中心站后,记者随忻先生同台换乘了开往临平的地铁,下午5点12分就到了临平站,全程花费了51分钟。
忻先生特别高兴,出站后再走10分钟就是他的家,算起来,公交+地铁的出行方式,路上只花了不到两小时。“这样一算,每天早上我就能多睡一小时了,相信很多临平人都会因为地铁开通而受益。”
同行者反馈:票闸样子挺大气,但卡槽口太窄了
朱复生今年66岁,他觉得验票闸机样子挺大气的,但卡槽设计不够人性化。“卡槽孔实在太窄,黑呼呼地看不清楚,我连插了三四次,票才回收成功,高峰期时肯定影响出站速度。”
下沙体验者:车厢内手机信号有反复
体验者:方芳 身份:学生
归途方向:下沙
方芳是一个文静漂亮的女孩,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的她目前在丝绸城附近的一家公司实习。
平日里她每天需要乘坐B1快速公交往返学校与公司。昨天她特意赶到武林广场站乘坐地铁回下沙,试试晚高峰的回家路。
●通向不同楼层的指示牌,可以更清楚点
武林广场站是一号线与三号线的换乘站,去往不同方向,乘车在不同的楼层。
第一次试乘杭州地铁的方芳分外细心:“我们年轻人可能分辨不同楼层的站台很方便,但一些年纪大的老年人可能会很吃力,我觉得通向不同站台的指示标牌应该更加醒目一些,昨天我也来试乘过,许多老年人就走错了楼层。”
●信号有反复,闸弄口听起来像“扎龙头”
方芳是个手机控,进了车厢第一件事就是试着打电话。
第一个电话很顺利,方芳说声音很清楚。不过第二个电话才说了没几句,便挂了。“这回听不清了,断断续续的。”拿起手机一看,信号果然从满格降了两格。
地铁的速度很快,17点35分,列车已经抵达文泽路车站,一算时间,仅仅耗时36分钟。谈到乘车的感受,方芳对报站音印象深刻。“感觉中文广播还蛮标准的,女声也比较柔和,但是听英文就有点别扭了,尤其是闸弄口站,听起来像是‘扎龙头’。”
不过对于这次试验,方芳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换乘后到学校,总共才耗时20分钟左右,比起平时纯公交线路回学校要快了半小时左右。当然,票价自然也贵了,根据地铁一号线公布的票价来看,从武林广场站到文泽路站需要6元。
同行者反馈:站点内的盲道偏窄
钱俊是位盲人,他昨天也来试乘地铁,并着重体验了各种设施。他觉得许多站点的盲道比较窄,盲人在站内行走时一不小心就会偏离盲道,“许多车站楼梯扶手处的盲文标识不正确,让盲人识别起来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