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丽乡村”之临安样本第二站:
太湖源镇光辉村:打造“文化家园” 构筑富丽山村
这是一个较典型的浙西山区小镇,240.4平方公里的地形在地图上看像极了一片椭圆形树叶,迭起的山峦恰如这叶片天然的茎脉。3万多山民,从那些郁郁葱葱的大山获取主要收入,他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在此书写了创富神话。
光辉村位于太湖源镇中部、东天目山麓,几年前临安实施村镇撤扩并后组建成现在的光辉村。
光辉村的文化家园
源自她的文化脉络
2006年始,光辉村就充分挖掘该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将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搬上了村子的表演舞台——农民剧院,结果不仅老百姓喜欢表演喜欢看,“农民种文化”的形式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那一年,光辉村举办了第一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即农民剧院落成典礼,此后,光辉村每两年都会组织村民举办“农民艺术节”,使得光辉村的浓厚文化能够一脉相承。
关于光辉村的文化脉络,还得从民间的一个传说说起。相传,早年光辉村这个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有对恩爱夫妻,丈夫叫金牛,妻子叫荷莲,他们平凡但又快乐地生活在这里,直到玉皇大帝下凡间路过此地,看到美丽的荷莲,竟派天兵天将把荷莲抢走。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心存怜惜,对金牛说:“只要你用石头磨只大王牛,再摘来一朵荷花,你们就会团圆。”为了与妻子团圆,金牛日以继夜地在海边磨石头,废寝忘食地四处找荷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一块拙石磨成了高大的大王牛,还找到了清新艳丽的荷花。终于,王母娘娘被感动了,她手一挥,大王牛石像和荷花就永远落在了这片海域。荷莲也回到了金牛身边,两人从此携手相伴一生。自此就有了“荷花塘”这个地名,甚至老百姓现在还会这么叫。
因为光辉村有荷花塘的传说,去年6月始,村民自发组织起了一支30人的荷花灯队,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7岁,村里还请了专业老师来教,结合光辉村历史编排各类节目,村民很容易接受。据该村负责人说,这里的群众文化建设是以“为民”为目的,以“乐民”为最初目标,要通过像“种文化”这样的活动来完成“导民”、“育民”这样的高目标。
光辉村的群众文化不再自娱自乐
农民画漂洋过海
早在2008年,光辉村就被评上“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称号,这里的群众文化不再是自娱自乐,而是带着光辉村的乡土印记出了国,拿了大奖。
在村农民画基地,几幅色彩浓郁、造型稚拙的乡土画吸引了笔者,“这是村里的农民画,主要描绘天目山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太湖源镇文化站负责人说,光辉村的农民画是出了名的,几乎家家都参与,“在光辉村,家里只要有孩子的,都有一个毛笔台。”
提到农民画,文化站的负责人补充说,“村里的周览老人为发展和传承光辉村农民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可惜,前几年他去世了。”1989年始,原为美术老师的周览就专画农民画,其《打草鞋》、《百鸟朝凤》等农民画作品还曾拿过国家级奖,入选《全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选》。
整整17年,周老举办了19次农民画培训班,义务辅导农民画画,有的学员还考取了中国美院研究生。六十多岁的村民陈志根,拜师周老学画10多年,他的绘画作品出展50余次,还到德国、日本、美国展出。
在周老的带动下,乡村风味十足的农民画逐渐受到了村民、特别是中小学老师的喜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创作农民画的行列中来。现在,村里每年暑假都为孩子们开设了农民画培训班,六七十人的班每次都爆满,人气很旺。
光辉村建设文化礼堂
把文化“种”进百姓心坎
在临安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文化礼堂”建设,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这些“文化礼堂”是以“草根”精神文化为主要元素,供村民进行学习、活动、瞻仰、熏陶的综合型村级活动场所。
太湖源镇光辉村的文化礼堂就设在村文体活动中心里面,北面是办公楼,南面是一个700多平方米的剧院,有350多个座位,精致的舞台可容纳50多人同台演出。礼堂的两侧,一边是村史廊,一边则设着企业人物廊。“光辉村走出了大批企业家,这个剧院便是光辉村的企业家捐建的,他们中有7位是规模企业的一把手,村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创业成就、人生信条,不仅给村民以亲切感,更是一种鼓舞。”该村负责人自豪地说。
据了解,在没有这个“文化礼堂”前,这里的村民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几乎没什么文化活动。“家里吹吹牛、打打麻将,文化的事不着边。”如今,村里天天有培训,周周有电影,月月有活动。
方向东 徐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