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数字报

返回

阅读数: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千古慨叹,引发人们对生命长度的探问:人究竟能活多久?

  “有确凿文件证明的史上最老寿星,享年122岁又164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介绍,“这位生于1875年2月21日的法国女性,名叫詹妮·路易·卡门。”

  “长寿老人的冠军纪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生活质量的水平。” 姜卫平表示,千百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指标。那么,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全体人口的生命长短如何考量呢?

  “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指出,人均预期寿命简言之,就是假定有一批人,从0岁开始,按照目前各年龄段死亡率逐年走过,队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一人终老。统计这批人平均的死亡年龄,就是预期寿命。翟振武指出,除去遗传因素,影响死亡率的首要原因是社会稳定,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姜卫平说,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世界各地人均预期寿命长期保持一种大体均衡的状态,只是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慢的差别,富国寿长、穷国命短的趋势才越来越明显,长短“两极”差距越拉越大。

  “测量人均预期寿命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高寿,而是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介绍,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迅速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可以导致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就健康。“活得长不一定活得健康,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 乔晓春说,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不再单纯用人均预期寿命指标,而开始用健康寿命指标反映各国人口的健康状况。

  乔晓春认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本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压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推广“不仅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的理念,更加关注健康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