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李振波,冒死第一跳

返回

汶川地震发生后,15名伞兵率先空降震中区域,本报记者追访当事人

大校李振波,冒死第一跳

阅读数:0

  9月16日,北京南郊某空军招待所。李振波挥了挥手,以一个军人的坚定对记者说:“每一个战士到了那个地方,都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李振波是空降兵某部研究所所长。2008年汶川地震,在震中通信和交通中断时,他带领其他14名空降兵在茂县实施空降,率先搭建起孤岛与外界沟通的信息桥梁。

  这是我国空军第一次在高原复杂地域,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三无条件”下运用伞降参加抗震救灾。出发之前,李振波和他的战友们都写好了遗书。

  那一年,李振波48岁,大校军衔,已接近知天命的年纪。

  四年后,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李振波,健朗中带着温和。他依然很忙,采访时,他把打包好的行李放在身边,“我只有20分钟。”

  但当他回忆起汶川地震和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李振波仿佛忘记了时间。

临危受命,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

  此时,李振波所在部队正在外省防洪,听到消息,他心里一个咯噔,但并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出现在震区。

  地震发生后,汶川及周围的茂县、北川等地,一时间音讯皆无。2个小时过去了,4个小时过去了,10个小时过去了……然而,空中路线被暴雨和浓云阻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派出的直升机6次试图着陆都无法成功。

  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军委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温家宝总理则说:“千方百计进去,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

  5月13日凌晨2点,李振波忽然接到通知要去开会,“我就想,会不会跟地震有关?”

  猜测很快变成了现实,李振波领到了空降汶川的任务。可拿到地图一看,李振波忧心忡忡,“全部是高山,地形太复杂。”

  反复研究之后,最后将空降地点选在了茂县,“因为地图上只有这块地方空旷一点,有空降的条件。”

前所未有的高度,15伞兵冒死“盲跳”

  茂县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伞降难度很大,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的空降兵,不得不在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

  但最大的困难还是天气,李振波说,空降最初选择在13日,但因为天气实在太恶劣,只好放弃了,“云很厚,如果强行降落,从离开飞机到着陆,我们都有可能看不到地面;那天还下雨,打雷,关键是飞机结冰,这是致命的危险因素。”

  李振波急得直跳脚,他向上级建议,由小分队先跳,原本没有跳伞任务的他主动请缨,第一个跳:“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这样盲跳风险很大。当时我的职务最高,我就应该第一个跳下去,跳不下去,没办法交代。”

  5月14日上午11点24分,包括李振波在内的100名空降兵重新集结,来到茂县上空。11点47分,云层终于露出一丝缝隙。

  李振波第一个跃出了机舱。

  这支15人的小分队,分两次实行空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李振波48岁,最小的只有23岁。

  满脑子想着下去以后该怎么开展行动的李振波,在下降了1000米左右才想到要把主伞打开。他拉了一下,伞没开,“跳了那么多次伞,这还是第一次碰到主伞没拉开的情况。”

  李振波马上去拉备用伞。幸运的是,备用伞开了。

  在着陆过程中,很多战士都撞到了树。有的是伞挂在树上,有的整个人直接坐在了树上,李振波的胸口也被树狠狠撞了一下,他差点以为自己骨折了。

  还好,15名战士全部安全着陆,“如果着陆地点选错,我们就像从5楼扔下来的西瓜一样,开了花。”

  随后,小分队立即与指挥所联络,并提供了一份事关战友生死的重要情报:地面地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队人马实施高空伞降,且天气又在变坏,建议取消剩余85名伞兵的空降行动。

看见空降兵,震区百姓嗷嗷大哭

  李振波降落在离村庄不远的地方,“我当时看了看,最少有六七十个老百姓,他们都围过来,帮我解脱伞、扶我。”

  李振波硬生生忍住眼泪,说了这么几句话,“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时刻想着你们,尽管这两天没有跟你们联系,但是外边的人也很着急,想尽快知道你们的情况,怎么样来救援你们,之所以让我们从空中跳下来,就是因为你这儿道路也不通,电话也不通,对这儿情况不清楚。”

  听了他的话,周围的群众都嗷嗷大哭起来。

  5月14日下午3点,李振波的小分队传回讯息:茂县有105000人受灾,死亡95人,伤836人,失踪92人;伤者中有56人是重伤,急需转移治疗;当地两个水电站损毁严重,有决堤的危险……

  这是地震发生后,茂县灾情第一次传到外界。

  此后七天六夜,李振波和战友们一路从茂县急奔汶川。

  他们背负超短波电台、海事卫星电话,翻越了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徒步急行军220公里,总行程超过100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查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

  “我们的任务,是侦查报告灾区情况,及时反馈给指挥部。比如说到茂县,把茂县的情况搞清楚:茂县受灾了多少人,房屋倒塌了多少,死亡了多少,受伤了多少,现在需要什么东西。把这些情况集中起来以后,汇报给指挥部,为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小分队走到哪睡哪,有什么吃什么。没有被褥,就靠两具伞布遮遮潮气;脚上起了泡,咬着牙继续走;食物不够,李振波强忍饥饿,还把干粮让给别人,自己只吃了半块干粮。

重回汶川,他的头盔还留在哪里

  在举国之力的援助下,震区生活渐渐回到正轨,百姓开始重建家园。

  2011年,李振波和另两位一同实施空降的战友重访汶川,这一次,他感慨万千,“变化太大了,原来岷江两岸到处是倒塌的房屋,现在都成了老百姓的花园区了。高速公路也通了。”

  直到这时,李振波才知道当初降落的村庄名叫平头村,“那里建了一个地震陈列馆,我跳伞时用的头盔还在那里放着呢。”

  四年过去,当初冒死跳下的15名伞兵,已经有5人复员,李振波有些不舍,“说不定再过几年,都要离开部队了。”

  李振波说,作为伞兵,随时随地都做好跳的准备,“如果有一天,再遇到汶川这样的情况,只要有需要,我一定还会领命而出。”

  ●亲历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