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问
9月7日,一条微博在网上疯传。
这条微博,晒了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第26课的一篇题为《一面五星红旗》的课文。网友分成几大阵营,各自亮出自己的看法。
当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在谈论奥数、外语,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送孩子上各类补习班之时,我们的母语——语文,在中小学课堂里,以这样的容貌饱受争议。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在读小学三年级时,曾遇到这么一道作业题:“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她认真地写下:“孔明和庞统。”结果,却得到一个大红叉。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对这种“标准答案”之无厘头感到难以理解的叶开,便开始尝试写应试作文。他写了三次,前两次是为女儿而写,结果憋了好久都没写出来;最后一次是应媒体要求,写高考作文,结果,语文老师给他画上两个鲜红大字——“跑题”。
这一下,叶开这位文学博士彻底和中小学语文课杠上了。继去年推出《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之后,这一阵,他正埋头编写《一个人的教材》,“吐槽”当下语文教材的种种弊端,甚至挑战现行语文教育。
叶开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在媒体上登高一呼,便应者如云,众人力挺。郑渊洁、韩寒,也在动手自己给儿女DIY教材。
这个行列中的前辈郑渊洁坦言,儿子郑亚旗成年后去找工作时,人家一听学历是“小学毕业”,马上条件反射般报以十二分狐疑的目光。好在如今郑亚旗还在自家开的皮皮鲁文化公司当CEO,而不必为别人打工。
令他们恐惧的是,“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育,会不会造成孩子审美、情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缺陷?会不会让儿女变得自私、冷漠、伪善?
或许是为了证明,叶开对于语文教材编写部门的指责“庞大、僵化、封闭的官僚机构”并不客观,近几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也在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
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专辑里,收录了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节选)。
新学年已经揭开帷幕,这一次,让我们来观照一下,今天中国的中小学语文书教材,怎样与时俱进?在教化功能之外,是否能增添点别的功能,譬如文学性情的培育?
我们将从叶开、毕飞宇、金仁顺和他们的孩子身上寻找答案。我们将从杭州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钟锋华和高一(10)班的47名学生身上寻找答案。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管道,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的孩子们正在阅读哪些经典,又是如何从这些经典中吸收养分,倾听历史,对谈大师,从而获得灵魂之震荡的。我们可追问:未来的中国语文将走在怎样的路上?
本报记者 屠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