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爸爸”身旁的社会空白
还记得那部《好爸爸坏爸爸》吗?这是一部被誉为70后80后“最值得怀念的十部电视剧”,曾荣获飞天奖一等奖。流传甚广的是这首主题歌:“好爸爸,好爸爸,我有一个好爸爸,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打?打是亲来骂是爱,还是那个好爸爸。”
重温一下,也许我们才有勇气睁开眼睛看到以下这段新闻:近日福建建阳市一出租房内,10岁的小娟(化名)叫醒父亲催他去买早饭,因此惹怒父亲,被其残忍打死。父亲打死女儿后与尸体共处了5天,直到邻居发现报警。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爸爸”、“毒爸爸”。据报道,他还是一个“毒丈夫”,妻子不堪忍受毒打,弃家出走。也许这样极端的案例,才可以让我们触目“惊心”,惊醒我们大多数“家长”麻木的心。
正如《好爸爸坏爸爸》中所唱,打是亲骂是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甚至无毒不丈夫都流传甚广。《颜氏家训》中认为家暴甚至是家庭伦理的一部分。本来以为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与时俱进。但是,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所教授Hesketh等人在浙江、江西等地关于中国儿童受虐待的调查让我瞠目结舌。97%的被调查者认为体罚在中国被家长广泛使用。当然,这样的体罚大多是罚站、打屁股、打手、不让出门玩、扣除零用钱和强迫写家庭作业等等“轻量级体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们都孕育有同样的暴力文化因子。
爱即使“用力过猛”也是爱,因而无论是清官还是邻里都难断家务事。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教育法都有条文,但是操作性不强。官不管,民也不扰。此案中,“坏爸爸”长年施暴,每次施暴后都若无其事,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并没有邻居来多管闲事。
与我国司法机关“被动介入”相比,一些国家往往采取“主动介入”。“一切以保护妇女儿童为第一”,是不少国家处理“家务事”约定俗成的惯例。只要有人举报,警察登门后发现证据确凿,施暴者将被带走,并可能提起公诉。1993年,瑞典议会还特别设立“儿童事务调查官”,运作资金直接来自于议会。
除此之外,这一极端案例也让我们反思,底层的暴力现象何时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发生的许多案例和该案一样,施暴人往往生活非常不堪。和李阳不同,这些人的暴力倾向大多与“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有关。另一位专家Pelton在《失学的秘密》中以完整数据证明,最严重儿童虐待(致死案例)往往发生于赤贫家庭。看来,家暴问题不仅是“好爸爸”与“坏爸爸”的问题,也是“富爸爸”和“穷爸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