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五千人 金牌一万多

返回

参赛五千人 金牌一万多

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为每人量身定制项目
群众体育比赛大胆创新,让更多人享受到乐趣

作者:本报记者 杨静 /文 通讯员 陈熙春/摄 阅读数:0

  你听说过近5000人参赛,金牌竟然多达11525块的国际比赛吗?你听说过不仅按性别、按项目分组,还按年龄一岁设一组的竞赛方法吗?昨天,为期两天的第九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结束,这场遍地是金的比赛让参赛者们拿奖拿得手抽筋。

  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近5000名业余武林高手参加,而比赛项目多达11525个,其中9000多项属个人比赛,1000多项为对练和集体项目。这些数据既显示出比赛阵容之庞大,也摆明了获奖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光金牌数人均就可达两块多。

  “比赛项目多达一万多,热门套路比赛18岁以上不仅按类别、性别分组,还按年龄一岁设一组,这是今年的首次尝试。比如24式太极拳,按年龄就分了三四十个级别。” 据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陈顺安介绍,该赛事最初举办时,也只是按传统的、普及的和规定项目进行划分,项目并不多。搞了几届之后,除了比赛内容,年龄也成了设项因素,诸如每五岁设一个组别,这样金牌数就逐渐增多。

  而今年在年龄分组上更细,一岁一组,真正做到同龄人比拼。“如果按五岁一个年龄组,往往得七八十人争一块金牌。而现在一岁一组,就多了四个组别,也就多了争金夺银的机会。” 陈顺安说,“有人说奖拿得这么容易,能有多少含金量?其实你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些武术爱好者看到这个项目获奖容易,比赛后去练这个项目的人就会增多,不也就促进了这个项目的推广吗?”

  从运动员的参赛热情看,陈顺安言之有理。这是一场选手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的比赛。在现场选手中,绍兴市武术协会代表队的徐百桢特别引人注目,出生于1917年的他是全场最高龄选手,今年已经95岁,常年练武让他精神矍铄;而最年幼选手今年才3周岁。“今年已是我第三次参加这项比赛了。”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小学队的沈思澳比完木兰拳28式从场上下来,“武术是学校传统特色项目,我从三年级开始练的,当年参加的第一次比赛就是这个,结果拿了个集体金牌,特别有成就感,回去后练的劲头就更足了。去年来比赛,金银牌都拿到了,所以今年我参加了三项。”

  “作为一项群体赛事,金牌的含金量不在赛场上,而是在赛后,在赛场外。”陈顺安说,对于运动爱好者而言,比赛获奖是对自己平时付出的肯定,不仅带来愉悦,也会鼓励他今后以更大的热情去投入,“这些获奖者回去后会更加努力,从而让那些优秀拳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去吸引更多的人投入武术这项运动。”

人人都戴小红花

  记得去年邻居家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对环境不适应,每天早上上学时总会哭闹着不想去。上学的第三天,他得到了一朵小红花,老师夸午睡睡得好,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后来上学,他便不再哭闹了,觉得自己应该当个好孩子。

  其实,班里的其他孩子也都拿到了小红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老师们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为大众参与的全民健身,道理也是如此。运动爱好者因兴趣所致,经常坚持锻炼。辛勤的付出后,自然希望得到各种肯定,去参加比赛就是途径之一。

  于是,像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以QQ群为“组委会”的AA制比赛几乎周周都有,有的发烧友甚至自掏腰包办比赛。

  而本次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的主办方设置了这么多金牌,又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岁一组别等一系列特殊政策,让选手们获奖面高达百分之八九十,无非是提供给爱好者们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证实自己。当他被烙上“高手”这个标记时,就如同佩戴上了小红花,成了今后努力的无穷动力……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