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清代早期的祠堂
这里有道光年间的家训
这里是台湾书法家董开章的故居
深山董家村
在距离奉化西南45公里,连绵的群山中,前天,奉化文保部门确认了这个以晚清时期为主的古建筑群——董家村。
当我推开一道道阊门,好像翻开一段带有霉味的家族故事,老旧而潮湿,青石路都长出了杂草,椅子、桌子或垒在一边,少有主人。村民说,村里原先有1200人,现在多去外地打工,剩下的仅两百余人。
13个阊门,16个院子,一个古祠堂,依溪河而立,一栋一栋,排列有序,格局规整。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奉化大堰文化站的邬琨明感慨:这里保存着清代的祠堂、桥和传统民居,太难得了。
董家村里有一座江南少有的四合院——董家董氏宗祠。据文保部门考证,该宗祠名“正谊堂”,属于清代早期的建筑,距今约260多年,祠堂内的建筑构件牛腿和雀替上都雕刻有人物和花卉,细腻生动,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这里的房子大都是木结构。村民说,前后房子中间都会有一个石拱门隔开,是把砖用钉子钉在木门上,门下面装有滑轮,这就是防火墙,如果一间房子着了火,只要把这头防火墙隔上,就可阻断火势蔓延;而有着古朴沧桑雕花石窗的马头墙也能被用来防火。
走在村里,不经意抬头,墙头的家训映入眼帘,道光年间的“古董”,教的是祭祀时的“规矩”。
台湾大书法家董开章的故居在此(他被台湾文化界尊为“中国书法界导师”,现奉化故乡老桥上依然存有他青少年时写的“枫潭桥”大字)。现在已是风木斑驳旧颜,蛛尘蒙着雕花窗,门上合着一把锈锁。最特别的是,在客厅的后面还发现一个地道口,用黑色的铁块盖着。村民说,这个地道长约四米,是当时用来避难的,可以藏匿四五个人。
近几年,因年久失修、缺乏保护等原因,董家村的古建筑也面临不少危机:古物被盗,古宅倒塌。前不久,村里一些清代的雕花窗格突然不见了,还有几家屋檐上的木雕件也丢了。迫于无奈,最近一些宝贝都做了遮掩,而名人的故居,也上了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