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昨天送别 “李双双”张瑞芳

返回

上海昨天送别
“李双双”张瑞芳

追悼会上回荡着激昂的《黄河大合唱》
九旬秦怡在角落里默默垂泪
“她人品艺德样样好”是大家的评价

阅读数:0

  本报特派记者 徐洁发自上海

  你很难想象,庄严肃穆的追悼会上,耳旁萦绕的不是哀乐,而是激情昂扬的《黄河大合唱》。但这是著名艺术家张瑞芳的遗愿,只因这首歌是她的挚爱。

  张瑞芳安卧在告别仪式大厅中央的玫瑰台上,选用的玫瑰不是白色的,而是红色的。如此“叛逆”,亦如她生前塑造的最经典的角色“李双双”,热情、直率、充满韧劲。

  昨天上午10时,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秦怡、仲星火、牛犇等老艺术家,唐国强、张瑜、奚美娟等影视明星都前来送行。

烈日下的老影迷,不愿躲在树荫下

  “德艺双馨生命似奔流大河绽放一路华芳,影剧齐光心灵如叮咚泉水馥郁满园瑞草”——悬挂于告别仪式大厅两侧的一幅挽联,概括了张瑞芳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挽联中蕴含的《大河奔流》和《泉水叮咚》就分别是张桂芳早期和晚期的代表作。

  当然,她留下的经典远不止这些——告别仪式大厅外广场上的大银幕不断播放着张瑞芳不同时期的珍贵音像画面,有电影《南征北战》、《母亲》、《李双双》的片段,也有话剧《棠棣之花》、《屈原》、《家》公演盛况的剪报,还有她在1999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视频片段,“其实很多老艺术家都应该拿这个奖,只可惜他们不在了……”

  从昨天早上7点开始,就有影迷从各地赶来,9点不到,通往告别仪式大厅的大道上,影迷已经排起了长龙,手持黄色康乃馨默默等待。

  前来凭吊的人走近她,献花,鞠躬,却不敢看她的脸。那张消瘦黯然到让人有些陌生的脸,和大厅外矗立的巨幅照片上,丰润慈祥、神采奕奕的脸,实在相差得太多。

  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上海华东医院院长,也是张瑞芳的主治医生俞卓伟告诉记者:“好几次病危抢救,她都挺过来了,最后的弥留之际,我给她做人工呼吸,她的心脏还跳动了一下,当时我就感叹,张老的生命力真顽强。”

  告别仪式10点向公众开放,烈日没让影迷放弃等待,有些年迈的老人,由晚辈搀着,却怎么也不肯去远处的树荫下休息。

  一位拿着 《大众电影》和 《上影画报》的老影迷告诉记者,自己多年来很喜欢张瑞芳的表演,印有 《李双双》和 《凤凰之歌》封面的这两本电影杂志是他最珍贵的收藏;白发苍苍的于老伯手中紧握着一个播放器,里面存着张瑞芳主演的所有电影;贺帮正老人向记者描述自己眼中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平易近人,关爱后辈,从不端架子。

角落里的秦怡,默默垂泪送大姐

  对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而言,这当算喜丧。人们如此唏嘘,是因为算上6月26日辞世的陈强,意味着“新中国电影22大明星”已有一半去了天堂。

  所以昨天的现场最令人感慨的是,一些艺术家泪别他们的挚友。

  90岁的秦怡来得最早,躲在角落默默垂泪。当年,张瑞芳、秦怡、白杨、舒绣文并称四大名旦,白杨(杨成芳)于1996年病逝,舒绣文1969年病逝,加上刚走的张瑞芳,昔日四大名旦仅剩下秦怡一人。而这其中,秦怡和张瑞芳最亲,她视年长4岁的张瑞芳为姐姐,“她就像我们的领头人,有瑞芳在,就觉得安心。我们有什么困难都会向她诉苦,她也乐于帮大家排忧解难。”

  秦怡最后一次和张瑞芳畅谈,是在两年前,当时她和好姐妹于蓝一起去医院看望张瑞芳,当时张瑞芳意识清醒,精神也十分好:“我跟她讲了一个电影故事,就是我演的那个《我坚强的小船》,她说故事写得不错,你就代表我们,多演一点吧。”

  “瑞芳非常喜欢唱歌。以前一起出去开会,我总跟她住一间房,一起唱歌唱到两点,国外内的经典歌曲都唱。”秦怡说张瑞芳最爱王人美的《渔光曲》,“歌词她全记得,她还特地写下来,送给了我。”昨天在姐妹的告别之日,秦怡把那张薄薄的纸片带在了身上。而远在美国的老姐妹祝希娟也托人送上花圈悼念。

  88岁的仲星火也来了,他向张瑞芳行了大礼,好似“孙喜旺”在送别“李双双”(两人在《李双双》中饰演夫妻)。

  老演员牛犇与张瑞芳共事多年,特地从舟山赶到上海,两人合作过电影《泉水叮咚》,那是张瑞芳晚期的作品。

  张瑞芳很喜欢提携年轻演员,所以昨天,后辈的影视名角几乎悉数到场。唐国强、张瑜、张芝华、奚美娟等人一出现就被媒体和影视同行们团团围住。“今年1月去医院看过张老师,我告诉她在演什么剧,她听了就很高兴。她说自己已经看不了电视了,只能靠耳朵听剧。”张芝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