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童年值得守护

返回

何种童年值得守护

高考刚刚过去,听听关于教育的话题

阅读数:0

  本期经眼期刊:

  2012年第3期的《花城》、《钟山》;2012年第6期的《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新周刊》总372期,《三联生活周刊》总685期

  “当苏响带着一身风尘和三个月身孕从扬州赶到上海,并且找到卢加南住处的时候,开门的却是鲁叔和程大栋。程大栋把八仙桌上一只包着白布的木盒推到苏响面前。程大栋说,节哀,这是卢加南同志。”这是本期《小说选刊》中海飞中篇新作《捕风者》的开头,看似平淡的起笔其实十分老到,是敞开了故事口袋等着读者心甘情愿往里钻。不过,我很快发现自己猜错了一件事——我以为苏响的原型是那位功勋卓著并得享高寿的女英雄,但海飞却“残忍”地安排代号黑鸭子的苏响牺牲在舟山,牺牲在爱着她的敌人陶大春的手里,原来,苏响的原型不止一个,而海飞的故事,也决非一般。

  徐坤的话剧《金融街》(《人民文学》)从拆迁的角度切入城市巨变的过程,尽展民生情趣与百姓诉求。川妮的《杰西卡,回家吃饭吧》(《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引领读者进入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光鲜的生活表面下隐藏着的难以言说的“痛苦”。范小青的短篇《今夜你去往何处》(《北京文学》)写主人公冯一余买车后增添了停车的烦恼,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风波。小说从日常生活入手描写当代都市人的烦恼,探询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提示读者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并非成正比。而荆歌的中篇《喜鹊》(《花城》)则借女儿瑞莲的眼睛看待父亲的出轨,标题显然颇具象征意味。还有,《仓皇的青春与爱》(《中篇小说选刊》)则是作者卢岚岚藉以“忆起故乡杭州的昔日,忆起那个时代我们的身影,一起凭吊我们的年轻时光”的文字。

  喜欢随笔的读者,建议您重点关注李洁非的《阮大铖:诗与人》(《钟山》)。阮大铖这个明末历史人物不管您之前是否因为《桃花扇》而听说过,在李先生的笔下他都得到了真实的还原。

  高考刚刚过去,关于教育的阅读恰恰适时。《新周刊》推出《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作者何树青强调:“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很值得参看的是陈晓的《人类精神胚胎期——何种童年值得守护》(《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认为:“童年通常承担着‘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重任。在童年对孩子进行智力、体力、知识的训练,被认为是一种负责任的远虑,保护孩子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致落败。但如果孩子能在幼年时感受过发自肺腑的深刻快乐,他可能建立了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虽然记忆里只是片刻,但那种淋漓尽致的快乐,让人在多年后即使身处最低谷,也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

  于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在本文的最后郑重其事地向所有家长和教师同行推荐徐世立的《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文中的主人公曾是老师和同学眼里聪明优秀的神话,但神话出人意料地破灭了。绝望中,父母把他送到军事化训练营里,开始了一场拯救孩子的“战争”…… 特约撰稿 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