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德·沙利特:一个士兵的回家

返回

吉拉德·沙利特:一个士兵的回家

作者:本版撰述: 本报记者 陈进红 阅读数:0

  许多人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有的人却在无意间与历史悬于一线,比如吉拉德·沙利特。

  5年前,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在进入加沙越境突袭时,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俘获。本月18日是他被俘的第1942天,也是被扣押最后一天。这一天,在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的换人协议下,释放1027名巴囚犯,以换取沙利特的回归。10月18日,沙利特被送出加沙回到以色列,回到暌违5年多的家。

  当坦克兵不到1年被俘

  2006年6月25日,多名巴武装人员通过800米长的地道潜入,袭击了以色列靠近加沙地带南部的一个哨所。19岁的士兵吉拉德·沙利特遭绑架后失踪。

  沙利特遭绑架后,以色列军方在坦克甲板上发现了沙利特的血迹。以色列方面强调说,沙利特被绑架时可能受重伤。绑架发生后,以巴关系顿时陷入低谷。作为遭遇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绑架的第一位以色列军人,新兵吉拉德·沙利特就这样载入了巴以冲突历史。

  以色列媒体曾在头版刊登沙利特的照片。从穿着军装的照片看,沙利特戴着一副宽大的带框眼镜,一身军装宽松地穿在消瘦的身上,看上去相当腼腆,就像每个社区都会有的邻家男孩。

  沙利特是以色列坦克兵,当兵刚刚11个月,是一个入伍还不到1年的新兵,还是一名下士。加入坦克团后,在一辆由4人组成的坦克车中,沙利特担当坦克炮手。

  一个狂热的NBA迷

  在被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之前,沙利特只是成千上万在以色列军队服役的青少年中的普通一员。

  沙利特成长于靠近黎以边境的加利利北部山区,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诺姆是以色列伊斯卡机械设备公司的一名经理,母亲阿维娃为自然保护机构工作。在他被绑架时,他的哥哥约尔正在以色列北部港口海法的一所工艺学校上大学,小妹妹还是个高中生。

  朋友们眼中,沙利特勤奋好学,擅长物理,是个看起来有一点点羞涩的大男孩。参军前,他经常喜欢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篮球与足球;高中时,在物理与数学科目上,沙利特堪称“神童”学生,经常在考试前辅导周围的同学,是一位很有耐心的“辅导员”。周围的朋友称,沙利特善于思考,对物理学十分擅长,对事情的看法总有自己的决定与主张。尽管性格温和内向,沙利特却非常喜欢篮球,也是一个狂热的篮球迷,有时会在半夜爬起来观看美国NBA的现场比赛转播。

  “带吉拉德回家”

  2010年,沙利特的父母离开家乡,在数万志愿者的陪伴下步行至耶路撒冷。沙利特父母在总理府门口搭起帐篷住下,称只要儿子没回家,他们就不会离开。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在这期间,每天有少则数名多则数十名志愿者在帐篷里“值班”,向路人分发呼吁解救沙利特的贴纸,以及象征“平安回家”的黄色丝带。一些志愿者甚至辞掉工作,在帐篷附近租房住下,专门照顾沙利特父母,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做起“全职志愿者”。

  在烈日下呼唤沙利特回家的人们,绝大多数与这家人素昧平生。在以色列,像这样曾为解救沙利特奔走呼号、牵肠挂肚的志愿者数以万计。“算上那些把沙利特头像贴在车上,反光镜系着黄色丝带的人们,三分之二以色列人都是解救沙利特的志愿者。”一名曾在希拉发放腕带的志愿者说。这些腕带上印着:我们都在等你。

  因为他死了400多人

  营救沙利特的行动从民间上升到政府。如同电影版《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一样,为了营救沙利特,以色列采取了军事行动,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为营救沙利特,以军从2006年6月28日开始对加沙地带展开代号为“夏雨”的军事行动,并一度抓捕了包括巴内阁部长和立法委员在内的60多名哈马斯官员。面对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巴武装派别坚称不会释放被俘士兵,而且借此向以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用沙利特换取被以关押的1000名巴勒斯坦人并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然而,以政府坚称不与恐怖分子谈判。在7月4日巴方设置的最后通牒到期后,以军大举进攻加沙地带,巴以冲突随之升级。此后,以军反复进占加沙地带,整个行动持续4个多月,共造成4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尽管巴以双方于同年11月25日达成停火协议,但以被俘士兵沙利特并没有因此而获得释放。

  军事行动解救被俘士兵失利后,以政府还一直试图通过换俘方式换回沙利特。在埃及和德国等多方的斡旋下,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了多次间接谈判。最后,经过艰苦的谈判,今年10月11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终于就释放战俘问题达成协议,用1027名被以方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交换沙利特。

  沙利特是26年来首名获释的以军遭俘士兵。按法新社说法,这也是以色列为一个人所付出的“最高代价”。

  本月18日中午,沙利特的家乡希拉村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身穿印有沙利特头像服装的人们紧紧相拥,眼中闪着泪光。通往希拉村的路上,到处挂着欢迎沙利特回家的标语,横幅上用希伯来语写着“有你回家真好”——人们引用了一首以色列家喻户晓歌曲的歌名。在过去的5年里,希拉村口一直挂着的标语是:“吉拉德,我们等你回家”。

  沙利特为什么这么重要

  在仅有690万人口的小国以色列,由于实行义务兵役制,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有近亲或朋友在军中服役。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在以色列这样一个自认为被敌对国家所包围的国家,大多数父母都愿忍痛送子女从军,甚至退伍之后也保留预备役军人的身份,以便随时为国出征。这也是为什么历届以色列政府都会竭尽全力保证被俘士兵的安全并会将阵亡的将士遗体运送回国。

  用1027名巴囚犯来换回一个沙利特,此次巴以换俘行动是198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1983年11月24日,巴方曾以6名以色列士兵换取4600名巴人员。此番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用1:1027的看似“赔本”协议,达成各有所得的“政治交易”。此次交换协议有助提升哈马斯政治地位与声誉、争取国际承认,更有助内塔尼亚胡内阁提高支持率,并向入联有成果的巴当局施加压力。

  埃及在此次交换协议中功不可没,以色列同时还和埃及达成1:81的换间谍协议。

  正所有这一切,让沙利特变得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