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舍弃豪门

返回

绍兴·徐锡麟

他,为什么舍弃豪门

作者: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林梢青 阅读数:0

  徐锡麟(1873 -1907),字伯荪,别号光汉子,绍兴东浦人。1903年赴日,结交陶成章等革命志士。回国后在东浦创办热诚学堂。1905年加入光复会。1907年7月6日在安徽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仓促起义遭受失败,次日惨遭剖腹挖心之酷刑,壮烈捐躯。民国元年浙江军政府迎柩回浙,葬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

  徐锡麟刺杀待他不薄的安徽巡抚恩铭,直到今天仍有争议。

  按下这些争议不表,他对事公私分明的态度,在权力寻租行为频出的今天,值得深思。

  徐锡麟临刑前之语“功名富贵,非所快意”,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日让人感叹。

  距绍兴城约30分钟车程的绍兴东浦镇,古老得有几分清冷。8月末,在这片静谧悠远的质朴之地里,我拐过几条柏油马路,穿过几座寻常农房,青砖黑瓦间,仿佛穿越回百年前。

  正逢夕阳西下,抬头打量老房的那一刻,光线晃眼。徐锡麟故居就这样带着一个世纪前的刀光剑影,从暮色中走来。

  叛逆的豪门之子

  徐宅大院系徐锡麟祖父徐桐轩倾尽积蓄所建,占地1100平方米。按照如今的说法,徐锡麟堪称“富二代”。徐家世为望族,书香门第,父亲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又在绍兴城内开设“天生绸庄”、“泰生油烛栈”,资本甚厚。表叔俞廉三曾为湖南、山西巡抚。这样的家庭背景,加上父亲系独子单传,长子徐锡麟自是掌上明珠。

  说起徐锡麟,徐家后人言语间满是敬意。但在当时,徐锡麟革命救国的志向与读书经商的家族氛围显然格格不入。长子倔强又叛逆的苗头,父亲从小便有所察觉并很是忧虑,为此亲自教授他读书。故居“一经堂”陈列厅里表现的少年徐锡麟,的确不寻常于一般孩子。他孩提时代便胸怀天下,在四书五经外,更爱数学、天文、历史、地理等书籍,甚至自己动手做了个浑天仪。3岁时,徐锡麟还欲拜一和尚为师学武,但因父亲身份显赫而被婉拒。

  “很调皮很不老实”,这是孙女徐乃英从二爷爷徐伟那儿得来的徐锡麟印象,“但他又最有正义感,有什么不公平的事情都看不惯,如果有大的欺负小的,他就要去做保护人”。有一年天旱,农民颗粒无收。徐锡麟召集佃农以祖母生日的名义免租。

  从才子到“光汉子”

  其实,徐锡麟是个才子。21岁便一举考中秀才,一度令父亲相当高兴。只要稍加努力,中举人中进士,他的仕途理应一帆风顺。1901年至1904年,绍兴知府因“敬重麒麟学问”,还邀请他来绍府学堂任职,很快就从教习升任到副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

  但徐锡麟志不在书斋,而在心忧天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几乎每天跑到绍兴城里的书店查阅《中外纪闻》等报刊。而他作为革命领导人的组织才能当时也已有所展现。他把“一经堂”辟为自己的“书塾”,邀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有志青年,以入塾读书为名,共同商议救国图存办法,在绍兴城内开设“特别书局”秘密出售进步书籍。但这样的“无事生非”很快让父亲发现了。书塾被勒令停办。

  在东浦这个当时相对封闭的小镇里,徐锡麟对政治的热衷,不仅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也找不到出路。与许多革命者一样,他的革命转折点发生在日本。1903年,徐锡麟随日本同事赴日参观大阪博览会,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全新面貌,也目睹中国文物被掠夺展出,最关键的是,他找到了“组织”。

  “当时章太炎在上海被捕,浙江留日同乡会集会抗议。生性豪爽的徐锡麟因家境好,主动慷慨捐助营救经费。”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林文彪研究发现,当时日本集中了8000多位留学青年,期间氛围对徐锡麟的思想影响,几乎是飞跃式的。在陶成章与钮永建等革命人士影响下,徐锡麟从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爱国者,成长为一名斗争目标明确的民主革命斗士。回国后,他创办热诚学堂、大通师范学堂,培养有志青年与革命骨干力量。

  但徐锡麟为此付出极大代价,父亲以断绝父子关系相威吓,绍兴府学堂的职务也被解除,但这个倔强的豪门之子,不为所动。

  1905年1月,在上海,在蔡元培与陶成章的介绍下,徐锡麟加入光复会,别号“光汉子”。

  “私恩”与“公理”

  在故居“一经堂”,我细细端详徐锡麟临刑前的半身照,这个身材瘦小,面目苍白的书生,身穿其妻亲手缝制的白色官纱背心,满身创伤。但他一派泰然自若的深情,没有一丝恐惧。明知将死,就义摄影时,他还要求“再照一次,这张无笑容,不可留示后世”。

  “守护”徐宅多年的刘阿姨细细翻阅游客登记表,还告诉我,游客中曾有人不解徐锡麟,“有人说他勇敢,也有人说他算不算恩将仇报?恩铭待徐锡麟不薄,他为什么要杀恩铭?”

  说实话,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1906年,徐锡麟和陶成章合谋捐官,用各种手段取得了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远赴安徽安庆担任巡警处合办兼巡警学堂会办以及陆军小学堂监督。次年7月6日,根据他与秋瑾等人密谋的浙皖起义计划,他在安徽巡警学堂的毕业典礼上刺杀恩铭。因为有人事先告密,加之炸弹未炸,匆忙中徐锡麟从靴筒内拔出两支手枪,恩铭身中七枪而亡。但由于起义仓促,准备不足,激战四五小时后,寡不敌众而失败。

  浙皖起义当日深夜,徐锡麟被惨杀于安徽巡抚署东门,时年35岁。绍兴市名人故居管理处的许芬仿佛感同身受地对我讲:“徐锡麟死得很惨”。刽子手先用铁锤击碎他的睾丸,再剖腹,挖心,取肝,心被祭奠恩铭,肝被恩铭卫队“烹而食之”。

  徐锡麟刺杀算不算是恩将仇报?在林文彪看来,徐锡麟本人已对此作了解答。“当年,主审官也无法理解儒家教义下的读书人为何做出如此的行为,徐锡麟答‘恩铭厚我,系属私恩;我杀恩铭,乃是公理。’这一切恰恰说明徐锡麟是个有军事谋略的人。他血志革命10年,他明白军权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他与恩铭建立关系只是一种策略。”

  徐锡麟血祭清廷,浙皖起义后,各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腐败清廷彻底成为历史。

“远离政治,读书经商”

  徐锡麟就义后,其父定下家规,从此徐家后人远离政治,以读书经商为业。自徐锡麟独子徐学文起,五代分别以“学、乃、身、之、宝”为名。

  安庆起义失败后,徐锡麟妻子王振汉携子徐学文逃往日本躲避,辛亥革命胜利后归绍。在蔡元培的帮助下,1929年,徐学文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6年获药物学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徐学文自办优生药厂,从事西药制造业,其研制的“喘必灵”等销路甚佳。

  徐学文与当地人冯梅贞育有一女徐乃英。徐乃英曾在杭州工作,后在绍兴医学卫生科技情报站任职,现年85岁,退休后居于绍兴。

  1937年,徐学文又在上海与德国人徐曼丽结婚,1946年赴台湾,1988年8月曾回浙江祭祖探亲。1991年病逝台湾。徐学文与徐曼丽育有一女两男及一螟蛉女。女儿徐乃锦(1938~2005)系蒋经国之子蒋孝文的妻子。次子徐乃达从商,2002年起长居上海。螟蛉女徐淑玲,现任职于徐乃达所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