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个我

返回

“幻一代”教主刘慈欣:

世界上有两个我

一个在小说里幻着,一个在现实里蛰着

阅读数:0

  本报记者 屠晨昕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这是刘慈欣在《朝闻道》里,借宇宙超级文明体探险者之口,表达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明观。

  这位激起许多中国年轻人科幻热情的精神偶像,在现实生活中奉行低调哲学,与时常贯穿于笔下的“庄严”、“宏大”之类字眼没有一毫关系;他被“磁铁”们唤为“大刘”,又被媒体封为当下中国第一科幻作家;游走在科幻和现实之间的刘慈欣说,分不清科幻与生活界限的人,没什么好下场。

  今年45岁的刘慈欣,创造了连续8年荣获中国原创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铁杆科幻迷对他的《流浪地球》、《球状闪电》、《吞食者》等中短篇津津乐道。从2006年起,“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影响了大批从未接触过科幻小说的人。

  新“磁铁”很难想到,刘慈欣其实一直属业余写手。大刘的本职工作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在业内还颇有名望,他早就是山西省该领域的技术权威,直到现在也依然是山西电力系统专家团成员。

  或许正是业余身份,让大刘严守科幻与工作生活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刘慈欣的长相是最不起眼的中年工科男,他也竭力保持“不起眼”的状态。《三体Ⅲ》大热后,许多媒体都提出到娘子关面访他,全被他拒绝了。他从未给女儿、给同事送过自己的书,原因是会被领导认为“不务正业、幼稚”。在“磁铁”中流传着一个段子:同事有一天跑到刘慈欣这里,告诉他“网上有个写科幻小说的跟你同名呀”,他只是“嘿嘿”笑笑。直到同事的孩子拿着《三体》来求签名时,同事们才恍然大悟。

  刘慈欣说过,分不清科幻与生活界限的人,没什么好下场。

  他另一句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从来不做为自己而写的傻事”。在科幻世界里他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就算是对待科幻本身,他也是个现实主义者。对小说市场,他有极高的敏感度。

  科幻作家郑军在2000年问过大刘一个问题,为什么他首获银河奖的《带上她的眼睛》与其他作品风格迥异?“他苦笑一下说:那时我的作品一直发不出,我就拿科幻刊物仔细分析,猜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作品。猜来猜去明白了,就写了《带上她的眼睛》,于是就发表了。”郑军回忆道。

  《梦之海》和《诗云》是刘慈欣偏爱的两部小说,但发表后,网络的反馈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放弃了这个“大艺术系列”。刘慈欣一直在竭力避免这样的命运:用20年写一部几百万字的小说,结果只出版2000册。对曾被他视为“垃圾”的卫斯理小说的销量,他羡慕不已:“不要说你的想象多宏伟多奇特,没有市场,一切等于零。”

  去年5月,科幻作家韩松发表过一篇文章《路过科幻圣地娘子关》,这样描写刘慈欣的生活工作环境:“天空灰翳,阳光绝难透入,多黄土丘陵,诸多山崖似寸草不生,树上连鸟巢亦无,建筑多土砖屋,多煤厂及火力发电厂,空气中饱含煤渣味,沿途皆是运煤大车,如史前巨兽纷纷奔过……”

  其实,在远离繁华的偏僻落后之处写出优秀的科幻作品,刘慈欣并非特例。除了北京的韩松,当前几位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都非生活在大都市:王晋康在河南南阳,何宏伟在四川自贡,钱莉芳在江苏无锡。“西方也是这样,比如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后半生一直住在斯里兰卡,与世隔绝。”大刘说,“美国一个科幻研究者曾说,科幻爱好者往往居于乡村偏野之地,反倒是大都市里的人不太在乎这些。”

  为什么最炫丽的幻想,恰恰诞生在灰不溜秋之处?大刘引用了王尔德那句,“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得有人仰望天空”,他说:“假如你生活在一片广阔的天空下,那么星空对你而言也就不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