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中的“达·芬奇密码”》完结篇

返回

《金一中的“达·芬奇密码”》完结篇

老师: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希望这个“游戏”,能一届届接力传下去

阅读数:0

  今年7月底,刚刚毕业的金一中学生程鸽在人人网上传了几张神秘的信件照片,只有由线索的牵引才能找出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金一中的“达·芬奇密码”就此拉开了序幕。

  记者经过几天的报道,金一中“达·芬奇密码”的前世今生得到了还原,这部跨度长达4年的“电影”似乎可以落下帷幕了。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而那种对母校的怀念,将会延绵一生。

〉〉一中老师

孩子们太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以下两位老师,3名女生在第一封信中曾着重介绍过,看看他们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政治老师倪运富:作为学生对金一中生活的纪念和延续,这种富有创意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平时也支持学生在课外多一些发散性思维。

  这件事情看上去只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也反映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个性的发展。从这些信里面,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是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种能力,需要被保护而不是在应试教育中被消磨掉。成绩和学生的兴趣或者娱乐常常是一对矛盾体,我们要看到成绩的重要性,但是兴趣和娱乐未必就没有它的价值。

  我教书几十年了,不光为了教书而教书,成绩不可缺少,但是学生也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

  物理老师陆伟东:我是看了你们报道,才知道这件事的。本来那天身体状况欠佳,看了报道马上就精神了。

  当年写信的那3个学生,我都还记得。她们所在的年级,是金华一中史上成绩最辉煌的一届,一本率达到83.6%。没想到,她们还会用这样的方式为高中生活留下回忆。在信里,她们把我评价为很负责的老师,呵呵,那个时候我没经验,只能勤快点。

  老师对于学生,都是寄予很大希望的,教书的时候倾其所有,要求的回报仅是学生的进步。能被学生尊敬并且记住,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情感,说实话,我真的很感动。

〉〉已毕业的一中学生

希望“达·芬奇密码”能一届届传下去

  唐婉君(21岁,08届毕业生,太原理工大学大三学生):看了全部的报道,除了觉得好玩和新鲜,对那段高中生活,也更加怀念了。

  有时会想,发现第一封信的女生厕所的那面镜子,我也曾照过无数次;藏着另一封信的湖边,自己高三时无数次在这里晨读和看日出;那张图上画了标志的地方,每一处都让我想起当年大家一起为梦想而努力的时光。

  蒋哲远(25岁,05届毕业生,现在杭州做公务员):我们是一中新校区的第一批毕业生,知道这件事后,我对学妹们的创意,实在感到惊讶。

  我觉得,母校的学生,可以把这种形式保留下去,成为一个传统。每届毕业生集体为马上要进校的高一新生设置一个“达·芬奇密码”,写上寄语也好,自己的感悟也罢,这样可以帮新生们尽快熟悉校园,适应全新的高中生活。

〉〉在校学生

让我更珍惜在金一中读书的日子

  王遐宇(17岁,下学期上高三):在这个暑假,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而且那么有趣,很惊喜。其实,我们也经常讨论,毕业时要做点什么来纪念这段日子,没有比“达·芬奇密码”更合适、更有创意的。

  这两年,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我们会更珍惜接下来在一中的最后一年,希望自己不留遗憾地毕业。

  庄娴(15岁,即将入读金一中): 这个故事中的金一中,和我之前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在初中时,老师常跟我们说,一中的学生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现在才知道,原来一中的学生和别的高中生没什么不一样。

  我马上就要去一中读书了,一开始还有些担心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会太枯燥,现在一点也不觉得了。那几个学姐的故事,让我认为,学校的氛围肯定是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