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寻访—— 让老师沉默的少年馆长

返回

本报记者寻访——
让老师沉默的少年馆长

阅读数:0

  一本普通的淡紫色笔记本,里面记载着“Love Story”图书馆的书目,还有部分借阅、出售信息,书目分得很细。

  “Love Story”是杭州市一所小学(应学校要求隐去名字)4个小学生合伙办的私人图书馆,由六年级女生王嘉润发起,俞夏凯、戴静宜、周佳铭陆续加入。书的来源是4人的个人私藏,以及他们自己写的原创小说。

  一点简单的创意,一段执行的勇气,今日少年,把行动掌握在自己手里。

少年馆长

  每年收到丰厚的压岁钱,王嘉润大部分会花在买书上,她的书多又杂,有沈石溪的全套动物小说,有《明朝那些事儿》、《史记》,也有《暮光之城》、《吸血惊情四百年》,甚至有讲腾讯如何崛起的《企鹅传奇》,王嘉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以为是和《帝企鹅日记》一样的书,就买了……”

  办个图书馆,王嘉润这个念头在今年4月诞生,与同桌一拍即合后,“Love Story”图书馆诞生了。这个图书馆实行会员制,借书的同学需要办卡,普通卡一月一元,VIP卡一月两元,根据借书量费用会有变动。最后这个图书馆又增加了两个合伙人,他们的分工是这样的:王嘉润负责完善书单,俞夏凯、戴静宜、周佳铭轮流负责收费、登记借阅信息;同学借到谁家的书,谁就负责第二天背到学校。

  小学里也有校办图书馆,图书馆里也有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但王嘉润的私人图书馆还是很受欢迎,从4月21日开始,一个多月时间里,凭着口口相传,她的会员有了20多个。

  “学校也有图书馆,为什么同学选择在你这里借书?”记者问她。

  小姑娘文文气气地说,“学校图书馆借书,要老师领着去借;有些书不全,我的动物小说一次就能给他们借全……”在“Love Story”图书馆,借书还书比学校图书馆自由,管理员让借阅者自己预估多少天能看完,然后在借阅本上写一个归还日期,到期没看完的,和管理员打个招呼,改下日期就算续借。除了折旧,迄今图书馆还没有发生过损坏图书的事,王嘉润想好了,如果图书不小心被弄坏,就用透明胶修补吧。

少年写手

  除了借书,“Love Story”图书馆还卖书,卖新书,也卖次新书。次新书就是4位合伙人自己家的书,大多5折出售。不出售的书,比如主人特别喜爱,不舍得卖的书,书目后会有一个括号,“不可购”。

  他们卖的新书,实际上不能称为真正的“书”,是王嘉润和3个合伙人自己写的小说,纯原创。他们有时轮流写,像接龙一样;有时独立写,但会一边写一边供借阅。在借书单第一页,记者看到一本作者署名为“茶叶72号”的书,王嘉润有点羞涩地说,“这是我的笔名。”这本书叫《黑蔷薇·十字架上的新娘》,备注里写着“5月31日可卖,14元”。也就是说,这本书已经被人以14元预定,5月31日写完,交给买主。

  妈妈常常是王嘉润的第一位读者,有时还会帮她修改语法、修辞,“她写得蛮好,不比网上有些小说差。”即使到了很纠结的小学六年级,王嘉润妈妈也没有限制她,女儿办图书馆的想法,最初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前段时间,王嘉润和我说,妈妈,我家里有这么多书,放着也浪费,我过几天拿几本到学校给同学看,他们看完再换一批,好不好?我和她爸爸都赞同:这个想法很好,要去做,别浪费。这孩子从小很有主见,只要不出格,我们不反对。”王嘉润也一直说,她很幸运,父母开明。

老师不好表态的学生

  下午3点40分,是王嘉润就读的小学放学时间,记者站在学校门口,看着一茬茬学生排队走出校园,王嘉润比往常晚了一些。在同学堆里,安安静静的王嘉润并不引人注目。只有她戴的黑框眼镜,在同学中间稍为显眼。

  小学放学,一般班主任每天会带队送学生出来。这一天记者没有碰到。有一位家长说,老师好像不太想接受采访,王嘉润他们的图书馆,挺另类的,如果支持,怕学生群起效仿,影响学习;如果不支持,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不是老师乐见的,所以保持沉默吧。

  不过班主任和王嘉润的一次谈话可以看到对这个另类图书馆的立场。4月底图书馆开业,5月底班主任找王嘉润谈话。老师说,平时借书老师不干涉,但大考前一个月不要借,让同学先专心复习。目前,王嘉润的图书馆处于暂停营业状态,“等大考过了,我们再开。”他们4个合伙人打算上同一所初中,这个图书馆还将在中学办下去。

  在图书馆之外,王嘉润还想说几句题外话——

  “小孩子上学压力很大,平时看一些漫画或者言情小说,请多理解。”

  “我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   本报记者 王玲瑛/文 屠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