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毕昇

返回

保卫毕昇

作者:本报记者 屠晨昕 实习生 项乐茹 阅读数:0

  1965年,法国人阿尔都塞喊出“保卫马克思”的口号,一时间世人为之侧目。而在同一年,浙南的温州出土了一张佛经残片,国人借由它喊出了“保卫毕昇”的口号。

  珍藏于温州博物馆的一张长宽不过10余厘米、只能辨认出166个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片,是一件在绝对质量上“轻如鸿毛”的镇馆之宝。然而,如果将其放入人类印刷史研究的学术视野里,它马上就重如泰山——不仅能“镇住”一座地方博物馆,更能够为正在全球范围内遭受韩国学者猛抢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权”,提供厚实的“肩膀”。

  毕昇、活字印刷术及其与“四大发明”的关系就不赘述了。然而多年来,早期活字印刷术研究,其依据仅仅限于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记载,毕昇用这种活字板印过什么书,却未有记载,也无人知道。这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你应该能体会到。

  于是,有人想把手伸进靴子。

  “近20年来,韩国一些学者企图夺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他们拿出在韩国出土的1377年的铜活字印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简称《直指》),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告诉记者,这些韩国学者声称“朝鲜半岛的朝鲜人最先使用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在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舞台上大力宣传,自诩为“活字印刷术起源国”。

  而对于毕昇泥活字,韩国学者一改他们过去持有的承认态度,提出其只是“没有在实践中使用过的设想”,欲否定毕昇泥活字的事实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学界亟需拿出实物证据,来保卫毕昇。

  1965年2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片在温州市郊的白象塔出土。“1983年至1984年,我们对佛经残页进行考证,对照同处发现的崇宁二年(1103年)墨书《写经缘起》残页,认定此经本是同年或相近年代刊印。这个年代,距离《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庆历年间发明泥活字仅50多年。而我们通过进一步的仔细研究,发现此卷极有可能是泥活字印刷的产物。”此外,金柏东还认为,北宋时温州烧瓷业发达,因此这件佛经残页“为《梦溪笔谈》中关于泥活字印刷记载的确切实物见证”。

  此观点在国内引来辩论声,并召来国际争议。1997年秋,韩国方面召集了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加的“东西方印刷史国际研讨会”,其目的是推动联合国承认韩国“活字印刷术发明国”的地位。

  “面对咄咄逼人的韩国学者,著名科技史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一起立就开始激动地反驳。”金柏东告诉记者,潘吉星还举出了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除了西夏木活字印刷品和元代木活字,更是把白象塔佛经残片称为“毕昇活字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要求韩国学界匡正视听、还历史本来面目。

  凭借着一件件的实物铁证,中国学者赢得美、德、日等国学者的支持。最终,韩国的“印刷术发明权”和“金属活字发明权”未获联合国官员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