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演艺茶馆、南宋皇家梨园、宫廷歌舞每天上演
吴山脚下,将再现南宋“瓦肆勾栏”
本报记者 刘焜
南宋的杭州是中国的“百老汇”,有23个“瓦肆”,每个“瓦肆”里又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勾栏”,“勾栏”天天都会上演杂剧、皮影、木偶戏等。其中鼓楼一带,正是当年“候潮门勾栏”的所在。
上城十五奎巷一带的居民一定已经发现,老市委党校门口已经立起了一块刻着“杭州艺苑”的巨石。今后,不仅杭州越剧院、杭州杂技总团、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等文艺团体将入驻这里,而且还将长期举行“南宋主题文化演艺项目”。
老市委党校变身艺术剧团集聚地
杭州艺苑,位于吴山脚下十五奎巷原市委党校,于2009年6月奠基。整个迁建工程新建、改造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已搬迁到转塘的党校留下的盘子派上了大用场。
比如,原来的食堂将改扩建成综合性标准剧场,可以容纳几百人;以前的图书馆,本身就是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建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现在将变身为“特色演艺茶馆”。
作为一个艺术院团的集聚地,这里将为大家奉上经典的文艺演出,结合这一带的特色,主题都跟“南宋”有关。
曲艺杂技宫廷梨园歌舞天天上演
具体演啥好?昨天,杭州举行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杭州的三家艺术院团都拿出了初步的项目设想。相关部门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最终敲定演出内容。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想把这里打造成“特色演艺茶馆”,计划明年3月对外营业。白天,这里展示“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独脚戏”、“杭剧”、“杭滩”等演出;晚上将针对国内外的旅游团队进行民俗风情、曲艺、绝技、茶艺等综合表演。
杭州越剧院的想法是开个“南宋皇家梨园”。杭州的鼓楼一带,正是当年“候潮门勾栏”的演出地。所以,越剧院想和市旅委合作,在这里重新推出经典越剧神话剧《白蛇传》。杭州越剧院透露,现在已经有演出商看好这部戏,并愿意参与投资。
此外,越剧院还想好好挖掘杭州的景点大戏,比如在周一至周五推出经典折子戏和地方特色文化演出,每逢周末推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经典越剧。
杭州歌舞剧院打算演一出“宫廷歌舞”给大家看。目前,项目暂定为推出一部南宋史诗剧《江山》(暂名),通过选取南宋时期的艺术文化,经过重新编配和演绎,创作一系列南宋雅乐、南宋词韵声器乐专场、西湖歌舞等演出。
火车东站旁将建职工文化中心
本报讯 将来的杭州城东新城,除了火车东站等大型基础设施以外,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也将坐落在那里。目前,已经经过一轮优化的文化中心建筑方案再次评审。
将来的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就坐落在新火车东站附近,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东沿下宁路,南至环站南路,西接铁路绿化防护带,北连赵家港、新塘路、铁路东站东广场,南北走向有200米。
它的总体布局是“两高一低”,也就是两座高楼加裙楼组成。整座建筑主要由服务配套用房,职工维权、教育用房,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三大区域构成。“二高”,也就是服务配套用房和职工维权、教育用房;“一低”是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处在“二高”中间。
市总工会在“二高一低”的总体布局基础上,推出了三个不同风格的设计方案。前两个方案获得较高关注度。
方案一主打“绿色”,中间部分屋顶全部绿化,并与入口广场连接开放,塑造了强烈的视觉连贯效果,整体性强。同时,增添了一个绿色开放的“市民休闲广场”,体现出了活力和包容性。
在文化中心特色的表达上,方案二占了优势。功能区块相对独立,又通过景观连廊连为一体,造型上更具张力与大气。这些方案仍将继续优化。
本报实习生 杨巧
本报记者 逯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