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的讲述:
“细纹刻纸” 如何成了一门产业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和“十一五”计划一同走过这5年的,“5年前,全浙江还没有‘非遗’保护中心,那时候的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是现在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发端。”郭艺告诉记者,“其实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民间艺术普查,但是那个时候的普查并不系统,有些项目没有涉及到,但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改变了这一切。”
非遗工作开展以来做了许多深入基层调查的工作,使众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重新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有一年我们去宁海调查当地的非遗项目‘十里红妆’,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创建者何晓道激动地对我们说:‘我像是找到了娘家人的感觉。’”
如何保护濒危的非遗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专业人员,郭艺向社会进行了相关的呼吁,“2008年我们曾经和钱江晚报合作,要给乐清的‘细纹刻纸’的传承人找徒弟,因为这项手工技艺在当时只存有几个传承人。” 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踊跃报名,甚至有许多省外的人到乐清拜师学艺,“可是后来许多报了名的人学一段时间后走了,因为细纹刻纸实在是一门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手艺,它要在一寸大小的细纸中用刻刀刻出各种图案,不潜心学习一两年是学不会的。”之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当地政府视乐清细纹刻纸为文化品牌,把它作为工艺礼品让各个企事业单位采购,推动了细纹刻纸的产业化运作,一个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热门产业。
从事多年非遗保护工作后,郭艺深刻地体会到,许多非遗项目的保护其实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保护,“濒危的非遗项目,为什么不能继续发展与传承?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人没有了,与该非遗项目相关的风俗文化也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郭艺拿温州苍南的夹缬手工技艺做例子,“我们曾经找到苍南夹缬手工技艺的传承老艺人,但是他的儿女都不愿再从事这个手工技艺了,‘因为那赚不了钱’。”夹缬作为苍南当地的婚俗必备品,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但是现在它从人们生活的习俗中消失了,制作它的人自然也少了。
为了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郭艺在2008年的两会中就曾提交了《关于加强我省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人才保护的建议》的提案,“年轻人不肯学习非遗项目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得不到相关政策的扶持,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的肯定,但是政府这几年对传承人的保护非常重视,现在浙江省级的非遗传承人有200多个,他们还享受着4000元一年的津贴,虽然这不是一笔巨款,但是对这些老艺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次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郭艺又提出了自己的新提案──《关于给予传统工艺美术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普通的商品采用一样的税收政策,这使得许多加工困难的传统手工艺品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如果适当减少他们的税收负担,这对保护这些非遗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郭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