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会不会 成为“新晋商”
浙商看《立秋》 感受别样寒意
大型话剧《立秋》最近很热。钱江晚报和中科商学研究院将于1月5日、6日,送出20张《立秋》门票。(见本报12月21日B2版)。当年晋商挟“海内最富”的名头傲视长城内外,如今的浙商会否成为“新晋商”?我们来看看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的想法。
这个设问其实是两个悬念:第一,我们能否跟晋商一样,成为新时期百年商帮?其次,我们会否跟晋商那样,在弯道处被超越?
晋商虽然横跨数百年不倒,但终究在历史大转折时期黯然退出了舞台中心。与晋商的秋风萧瑟相比,浙商目前身处的阶段,类似于“立春”时节:寒冬正在过去,但乍暖还寒,寒流甚至寒潮还会时不时袭来。在这样一个时候,除了剧中的诚信、义利等关键词之外,转型、传承、创新等,对今天的浙商更有现实意义。
>>>转型
以晋商的主业钱庄票号业为例,上个世纪初是晋商没落和宁绍帮崛起的分水岭。1904年,清廷户部尚书鹿钟麟奉谕组建大清户部银行(后改名为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前身),因国库空虚,邀请民间资本入股,原受邀的山西票号一致拒绝入股,结果户部银行交由以丝绸商为主的浙江商人筹办。
本来占有优势的晋商票号未能抓住机遇转型,而类似的挑战,今天落到了浙商头上。特定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可能正在过去。但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危机”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而浙商的传统优势正在弱化甚至消失,未来能否继续领跑并非毫无悬念。
>>>传承
晋商之所以驰骋数百年,其根基之一是传承的成功,包括精神文化、经营之道和人才交接班等方面的传承。在这一点上,浙商的传承危机实际上比老晋商大得多。
家族企业占了浙商的大多数,与晋商相比,无论可供选择的子女数量还是职业经理人文化,都处于下风。晋商家业传承的做法和成效,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今日浙商依然有着直接的现实借鉴意义。
——杨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