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老翁十年讲了三千个方言故事

返回

“忽悠”这个词要说“弄讼” “狼狈而去”改为“毕子落托扣或”

东阳老翁十年讲了三千个方言故事

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把现在的流行语翻译成东阳话

阅读数:0

  本报见习记者 张苗

  

  “您就是在电台讲故事的老吴吧!我是您多年的‘粉丝’了!”东阳82岁的吴锡华打车、买菜、钓鱼的时候,经常会有人,从他的口音中听出他就是每天在东阳广播电台《老吴讲故事》节目中的老吴。

  每当这时候,这位东阳老人,就觉得自己很充实,“他们说我的声音像赵忠祥,”老吴有些开心地说。从2001年5月开始,十年来,老吴用抑扬顿挫、中气十足的声音,为市民讲了3000多个故事,最重要的是,老吴是用纯粹的东阳话讲的。

  到处找故事

  每天清晨7时15分,老吴的声音准时通过电波,传送给东阳的听众们,每一期节目讲15分钟。10年前,老吴离休后在老龄委帮忙工作,受东阳电台邀请,在一档叫《金色晚霞》节目中专为听众讲故事。 

  “我就是想有点事情可以做,发挥下我的余热。”对十年前的决定,老吴这样解释。

  讲故事首先要有个好故事题材。节目刚开播时,老吴的主要精力就花在了找故事书上。那段时间,老吴三天两头跑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新华书店也是他常去的地方。这么多年下来,老吴买故事书、订报刊杂志花了将近一万元。

  “我现在订每期的《今古传奇》,里面的故事短小精悍,又通俗有趣。节目15分钟,正好能讲一个。”老吴说,“我还把《明朝那些事儿》改成《明朝洪武皇帝》,讲了两个多月。”

  

  翻译方言难

  用方言讲故事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书面语“翻译”为通俗易懂的东阳方言。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方言词语替代,老吴常常要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常常是一有灵感,就把它写在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在老吴的家中,记者就看到整整两麻袋的小卡片。

  卡片里,“忽悠”一词对应的是“弄讼”、“调排”;成语“狼狈而去”,老吴改为“毕子落托扣或”。“像‘折腾’这个词,东阳方言里没有对应的,我只能意译了。”老吴说,“我的听众职业很多,有不少农民兄弟,不用最土的方言说出来他们听不懂,听不惯。”

  

  要讲到92岁

  老吴边翻开他的手机边说,一到过年过节,总有听众给他发祝福短信。“还有农民听众和我说,农闲的时候,他就用‘老吴的故事还没讲完,我不起床’的理由赖床。”

  “还有个事是出租车司机告诉我的。”老吴说,那名出租车司机到火车站接人,上车的是位从外地回家的东阳人,坐上车后刚好听到老吴在讲故事。感慨地说道:“一听到这么地道的东阳话,就有了回家的感觉!”

  “我希望能像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孙敬修老师一样,一直讲到92岁。”老吴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