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通京大道、别具一格的古村落、参天的古银杏树,悠远的典故……
行走括苍古道 淌过一条岁月的河
“古道当年桃花盛,却金现今无馆存”。丽水青山连绵,古道资源极其丰富,当地驴友说,括苍古道是名气最响亮的一条,它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上周末,由雪花啤酒等单位和机构共同发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动第十三站行走的就是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括苍古道,来自全省的60多名驴友欣赏美景的同时,一起重温当年历史。
年迈老人留守古道
昔日“神行太保”今成“故事大王”
括苍古道是古时候连接温州和丽水两地的主要通道,自古以来从京城、省城来的朝廷官员以及商贾百姓从古道上蜿蜒而过,最后在古道的尽头,处州城坐船,沿瓯江直下,进入温州城。现存的括苍古道从缙云的东渡镇樊庄开始,一直到丽水莲都区岩泉村为止,绵亘45公里。
和大部分农村的情形类似,括苍古道沿途村落中的青壮年也大都出外挣钱了,留下的多为中老年人。没想到的是,一问他们关于古道上的旧事,生性纯朴的老人们个个当起了“故事大王”。
在隘头村,有人给我们讲述了村口那同根七棵银杏树的传说。那树非常独特地从根部既分开又围拢地长出七条袅娜的主干伸展开枝叶,据说是当年七仙女来这里玩,因为风景太美忘了回去而变的;在桃花岭,有人讲起了丑小鸭如何变成桃花娘娘的故事;而在高青村,又有人讲起了“高机与吴三春”那个比“梁祝”更感人更凄美的爱情故事,“都是以前听别人讲的,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89岁的麻官荣笑着说道。
不过,古道人的强项还是在腿上。今年78岁的李有仙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腿脚依然灵便,她说这硬朗的身体就是在古道上磨练出来的。那时候,山里人穷,惟一能变点钱的就是卖木炭,“我们村到缙云有40里,到丽水有50里,我一般都是一天打来回,半夜挑着进城卖,再半夜摸黑回家。”当记者夸她是女中豪杰时,她答道:“我们村里,不管男女,都有这个本事的。”
封建等级制度有多森严
却金公馆窥斑见豹
括苍古道上,最有名的无疑是却金馆村。却金馆村先前叫刘山铺,早在宋代就设立了刘山驿站,到了明代,这里发生了“却金”美事,才有了这村名。
当时,一位叫何文渊的出任温州知府。在任六年,他勤政爱民,为官清廉,任满后奉调进京任职。因平时清廉,竟无足够的路费去坐轿骑马,就穿着便服背上行囊,悄然离开温州步行赴京。县官和百姓闻知此事,纷纷解囊筹集礼金,并在刘山驿站赶上了夜宿驿站的何文渊。不料何文渊坚决不收礼金,悄无声息地走了。
“这些银两后来就在这里造了四座公馆,供大家宿夜。从那个时候起,就改名叫却金馆。”62岁的周金娇刚从山上下来,怀里抱着一大袋野笋,她家就是当年的“三公馆”,建筑有些破败,门口贴着的那块“三公馆旧址”牌子让人想象当初的热闹场景。
周金娇告诉说,前面的大公馆过去是官厅,都是大官们来住的。而自己家的三公馆,还有二公馆和四公馆,住的都是些平民百姓,有挑夫,有抬轿的。“真没想到,住店还得讲个三六九等,这封建等级制度有多森严啊。”驴友“海边老翁”听了介绍后,感慨不已。
一个感动中国的大孝子
言行至今影响后人
“却金一馆何忠臣,泣墓三年陈孝子”,却金馆村的另一处历史遗迹便是村口的“孝子”牌坊。村民们说,在过去,文官经“孝子坊”前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原因就是因为该村曾经出过一个感动皇帝的大孝子陈登朝。
“我爷爷就是陈家的后代,村口那碑上的字还是我叔叔写的呢。”20刚出头的小姑娘陈翊平时在杭州上班,当天刚好回老家休息,便当起了83岁爷爷、陈志标的“翻译”,给大家讲述陈家往事。当时家中有位叫陈登朝的先人在其父亲的墓旁守墓,整整三年。这一举动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了道圣旨,在却金馆村大道上建造牌坊一座,赐名“孝子坊”。
如今,虽然家中没有什么家训,但大家还是这样恪守孝道。“我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爸妈就在家里服侍他们。年纪大的人总会唠叨,可他俩从来都不顶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