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协和本报联合主办的科学会客厅4月1日第二讲 上海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讲述“世博历史”
世界艺术的世博表达
上海世博开幕离我们已经不到40天了,在3月8日邀请上海世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解密“世博中国馆”后,“科学会客厅”推出的第二讲主题依然围绕世博热,演讲嘉宾是建筑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院士。
郑时龄院士的报告放在4月1日上午9点,演讲主题是《世博会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持人是浙江大学建筑学女博士李蓓。
科学会客厅由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科协、钱江晚报、浙江在线联合主办。
建筑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郑院士说,历届世博会都形象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印记。
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这次世博会成为现代工业设计的里程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震惊了整个世界建筑界。
法国巴黎共举办过六次世博会。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主题塔就是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和巴黎乃至世界的象征。
几乎所有的世界博览会都会成为建筑史和工程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的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留下了一座原子塔;维克多·康塔明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设计的机械馆、密斯·凡·德·罗为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设计的德国馆、巴克·敏斯特福勒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设计的美国馆、安藤忠雄为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设计的日本馆等,都是载入建筑史册的经典建筑。
传统符号的堆砌
最早关于世博会中国建筑的记录,是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牌楼和中国茶馆。1876年,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世博会的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馆。
中国馆的建筑造型为传统的牌楼式样,上书“大清国”三字,大牌楼两侧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是典型的官衙型制。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中国馆都是这种简化的传统建筑式样,或是一个建筑单体,或是一组建筑群,或是宫殿式,或是单纯的门楼。
郑时龄院士认为,除极少数中国馆外,历史上的、乃至当代世博会的中国馆,都被看作只是一种展览工程,属广告类的展示,缺乏建筑师的参与。中国馆的建筑往往用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来展示自己的文化,成为一种传统符号的堆砌,多为建筑界所诟病。
42个国家,奇思妙想
郑院士说,除了中国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充分表现了当代世界建筑的实验性。这次世博会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阿联酋馆仿佛一件精雕细凿的工艺品,可以整体拆装的建筑披上一层玫瑰金色。阿联酋馆以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故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先人想出特殊方式解决困境的经验,学习先人如何将新鲜的水送到沙漠殖民区,或者如何不用电力或其他能源而让房屋凉爽的方式。
日本馆又名“紫蚕岛”,主题是“心之和,技之和”。以钢网壳双层膜气枕结构形成的椭圆形外壳酷似一只正破茧而出的紫蚕。
马来西亚馆设计构思源自传统的长屋,高高起翘的屋顶、交叉构架和装饰图案,都是传统的建筑符号。外廊及展馆入口以伊斯兰清真寺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