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教育孩子,可以考虑《孔子》

返回

口碑一般,为何票房还可以?记者调查发现:

孝敬父母、教育孩子,可以考虑《孔子》

阅读数:0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主演的《孔子》上周五正式上映,虽然有众多争议在前,但《孔子》首个周末的国内票房达到了3800万元。在杭州,《孔子》日票房虽只有《阿凡达》的一半,不过到了晚上上座率也有80%左右,跟《三枪》差不多。记者发现,与以往看电影大都是“80后”、“90后”不一样,看《孔子》的大都是35岁以上的观众,还包括一些带着孩子接受国学启蒙的家长。

  用途一:孝敬父母

  《孔子》的宣传攻势不可谓不强,2200个创纪录的拷贝数,再加上前段时间将2D版《阿凡达》“逼”下档,很是抓人眼球。昨日,记者在杭州各大影院发现,白天看《孔子》的观众虽然没有看3D版《阿凡达》那么多,但还是比预期中的多。

  在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记者发现影厅中多数是35岁以上的观众,而几名20岁上下的年轻观众竟然在观影途中睡着了。电影散场后,记者采访了这几位睡着了的观众。他们告诉记者,电影太闷了,几乎没什么高潮,本来是想来看发哥的,没想到没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

  本报与浙江时代院线联手邀请100位读者于昨晚看《孔子》,记者发现,有些读者拿了电影票去“孝敬”父母。一位读者说,这种题材,爸爸妈妈比较喜欢看,但他自己不太喜欢,“看到《孔子》海报上发哥造型那么丑,视觉效果不好,就不打算去看了。”

  用途二:教育孩子

  与“90后”对《孔子》提不起精神相比,“70后”对《孔子》的兴趣比较大。不少到本报来拿票的读者都是“70后”,他们中有一位是做旅游的,他告诉记者,自己读了很多遍《论语》,也很喜欢看央视《百家讲坛》中于丹讲的《论语》。还有不少读者表示,首度将2500年前中华圣人的传奇生涯搬上大银幕的《孔子》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孔子”,他们很好奇。

  昨天,来“抢票”的还有不少是学童家长,这些家长想让孩子接受一番形象化的国学启蒙。

  在杭州的影院里,记者发现在放映过程中,经常会有孩子奶声奶气地问父母大银幕上正在发生的故事,一些家长都把看《孔子》当成了一次让孩子增加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片。一位小学生母亲告诉记者,“这几年《百家讲坛》和于丹这么火,又出了不少讲孔子的书,所以带孩子来看看,让他感受一下。”

  专家号召:去支持一下《孔子》

  对于《孔子》在观众中引起的不同反映,昨天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贾磊磊。贾磊磊表示,把孔子这位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搬上银幕,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就像不少国家都拍过自己国家的伟人一样,《孔子》也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伟人故事的传记片。他说,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是很难拍的,而《孔子》这部电影在对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播和表达上,是很清晰,也是很有意义的。他提倡大家去看《孔子》,在文化上支持《孔子》,在思想上敬重孔子。

  对于目前有不少评论认为《孔子》与历史事实有出入,在剧情上有不少硬伤这一问题,贾磊磊表示,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电影是产业平台运作,得允许艺术家适当虚构。

  同时他表示,《阿凡达》带来的只是视觉冲击,而《孔子》才是走入人心的。

  昨天,记者还采访了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范志忠。他表示,“90后”观众不喜欢看《孔子》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电影吸引观众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其视觉冲击力,“90后”观众追求《阿凡达》这类电影的视觉效果也是很正常的。另外,他觉得要让年轻人喜欢看《孔子》这类电影,需要在讲故事上多下功夫。本报记者 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