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回忆驻德间谍生涯:
那一段“潜伏”的日子
在“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理普京在接受俄独立电视台《墙》纪录片采访时表示,德国当年的分裂早就注定没有历史前途,并公开披露了他本人当年作为“克格勃”特工在德国的岁月。
条件差且工资低
在俄政府官方网站8日登载的采访实录中,普京讲述了自己当年在东德德累斯顿克格勃办事处作间谍时的故事。1985年,普京从克格勃直属的莫斯科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受训结束后,被派到当时属于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市从事谍报工作,公开身份是莱比锡“苏德友谊之家”主任。他的工作地点是前东德秘密情报机构“斯塔西”的高级军官住宅区——德累斯顿市安吉利卡斯特拉西大街上的一幢两层小楼房,四周围墙很高,大门口有武装警卫,50米外就是东德的特工总部。克格勃德累斯顿分部共有6个人。普京说:“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掌握谁在做什么,怎样做的;注意一些国家的外交部在说些什么,他们在世界各地用怎样不同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政策。还有,就是我们的谈判对手的立场,例如在裁军等问题上的态度,等等。”
普京当时同办公室的同事尤索尔泽夫说,克格勃德累斯顿分部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地方。尤索尔泽夫说:“在德累斯顿市,我们的间谍生涯可说是很与世隔绝的,我们感到自己就像生活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一样。”他还称,与波恩和汉堡的克格勃分部相比,德累斯顿分部显然寒酸多了,薪水待遇也比波恩和汉堡分部相差一大截。普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他的间谍生涯。
主要任务是发展线人
不过对于莫斯科来说,这个东德最遥远省份的克格勃分部仍是它的一只重要耳朵,克里姆林宫非常关注当时美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驻扎在西德威德弗来肯地区的军事基地,而普京当时的工作之一正是收集有关北约和美军部队的军事情报。
当时派驻东德的克格勃间谍根本无法直接渗入这些西德境内的北约军事基地,他们只能通过招募西德线人的方法收集情报。当时东德情报机关“斯塔西”向普京和他的同事转交了许多德累斯顿市民的申请书,要求政府颁发允许他们的西德亲戚过境探望的入境许可证。普京当时的工作之一,就是从这成千上万封申请文件中,梳理并找出那些住得离美军军事基地较近的西德公民,在帮他们获得探亲许可证进入东德后,再伺机从中发展出可以帮助克格勃监视美军动向的线人。
尤索尔泽夫说:“我们分部当年在西德境内发展的间谍不超过20个,因为我们付给他们的报酬太少了,常常只有50马克;其中一些人还是双重间谍,他们同时领着西德情报机构的薪水。所以当时我们处在极大的压力中,我们一直不停地招募新的间谍和线人,因为只有扩大间谍网络,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提升。”
当时普京还从德累斯顿科技大学中的外国学生中物色潜在的克格勃间谍,那些家庭背景与上流社会或政治人物挂钩的外国学生尤其受到普京的青睐;一旦被招募,这些学生回国后,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克格勃线人。
当普京招募到外国线人后,就会将其交给另外两名身份保密的克格勃间谍进行联系,这两名克格勃间谍名义上都是东德警察局犯罪调查部的雇员,但事实上他们只为克格勃服务。为了防止这两名克格勃隐藏间谍身份暴露,普京一般都要开车到遥远的乡下与两人会面。
监听东德最高首脑
在德累斯顿克格勃分部工作期间,普京还参与了克格勃绝密的“光束行动”,该行动中克格勃监视的对象不再是北约或美英军事基地,而是他们的东德盟友。莫斯科当时频频要求得到有关东德领导层的一切内部信息,以便可以知己知彼,去掉那些不合作的东德官员和“斯塔西”高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德首脑昂纳克开始疏远自己与克里姆林宫的关系,当时他邀请了一些曾经在40年前的二战中驾战斗机轰炸过德累斯顿的美英飞行员,来到德累斯顿市的山普歌剧院举行开馆仪式,这家歌剧院曾在二战中被美英盟军炸毁,当时刚刚重建不久。
莫斯科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愤怒,作为回应,克里姆林宫立即命令克格勃德累斯顿分部的成员在这家歌剧院中装上窃听器,因此当昂纳克在该歌剧院发表演讲时,克里姆林宫在第一时间内听得一清二楚。尤索尔泽夫说:“如今看来,这真像是一个非常荒谬的游戏。”
窃取西德“科技机密”
普京在东德工作时还试图在当时的东、西德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刺探经济情报的间谍网,以确保能为莫斯科收集到有用的经济科技情报。此外普京的工作还包括帮助外国克格勃间谍获得掩盖身份的假证件,譬如在德累斯顿身份登记局克格勃线人的帮助下,帮助外国间谍伪造护照等。
普京当年还干过“科学盗窃”的事儿,一些西德科学家经常向东德同行寄一些科学论文,但这些论文在海关就被“斯塔西”给查扣了,并被送到了克格勃分部。尤索尔泽夫说:“任何有关计算机或激光科技方面的论文,都被我们立即拷贝一份送往莫斯科克格勃总部,而总部官员则将它们转交给前苏联的科学家进行分析——有时候,一些苏联科学家干脆在自己的论文中,直接引用了我们传过去的论文数据。”
“一人保卫办事处”是谣传
柏林墙倒塌后,东德各地游行示威此起彼伏。1989年12月的一个夜晚,游行抗议民众捣毁了附近的东德国家安全部机关后,聚集到普京所在的办公楼外。
对于外界盛传的当年自己一人保卫克格勃办事处的“英雄壮举”,普京更正说,他当时并没有向闯入东德国家安全部驻当地机关的群众“喊话”,也从来没有和其中任何一个人有过接触。
普京说,其中一个晚上,群众确实靠近了他们所在的大楼,但并没有发生冲突。“包括我在内,我们向他们解释说,这个建筑属于苏军驻地,根据相关条约我们有权在这里工作居住。过了一会,人群就散去了。”
普京解释道,当时的东德正急于解决国内问题,尽量避免与苏联官方代表发生任何冲突,反而请求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所以双方并没有发生冲突事件。不过,普京也承认,当时的情形确实“非常激烈和混乱”。
见证柏林墙倒塌
普京说:“把德国一分为二是没有前途的。在我看来,从一开始就不应这么做。”他形容冷战期间的德国和德国民众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斗的“人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东西方两个阵营较量的“一张牌”。
普京回忆说,他当时虽在德累斯顿工作,但是经常往(东)柏林跑,几乎每周一趟。“当我第一次看到柏林墙时,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种不正常、不现实的印象。”
他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我看来,这是从太空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个人类用双手建造起来的建筑。她为什么能够屹立成百上千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
在普京表面的文雅和谦恭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个人能量,在1991年俄罗斯最动荡的那段岁月里,普京却选择了从克格勃辞职。
对此段生活普京曾有过回忆:“那时候,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在想,假如我没被关进监狱,我该怎样赚钱养活我的家人?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就用我那辆在东德当情报官员时买下的俄产伏尔加轿车。”
对于自己的“德国岁月”,普京表示,怀旧是人之常情,那是一段“并非最糟,甚至可以用‘好’来形容”的日子。他和同事们友好相处,用德语和人们交谈,孩子上德国的幼儿园,大家时常外出游览。他并不仅仅和情报机关的同行联系,也和其他圈子的人交往。通过和邻居们的日常交往,也让他更多地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并对当地人的友好亲热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