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心疼:谁来救救“三径堂”

返回

探寻三径堂,昔日名胜一地颓败

网友心疼:谁来救救“三径堂”

作者:本报记者 王科 张伟群 通讯员 周仲明 阅读数:0

  本报论坛的“老宅数字博物馆”开办以来,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热心支持。浙江各地的网民纷纷上传当地精美的古宅、古建筑照片。这其中,网友“Navigator”张贴的一组名为“三径堂凄凉现状”的照片迅速成为最火的热帖之一。“杭州还有一个三径堂?”、“它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网友们纷纷开始了对于这幢老建筑身世的追问。

  近日,在“Navigator”的带领下,本报记者进入山林,实地探访了三径堂。

  隐于山林的纪念 

  在一个阴且飘雨的午后,我们穿过法云弄内一条僻静的小径,沿韬光山麓北上,很快就在松竹荒草中瞥见了三径堂的踪迹。

  这里依山势分为南北两院。南院地势较低,已被夷平,仅余残壁。荒草中残柱横卧,更远处歪躺着几块太湖石。

  南院东侧有一道青石台阶,通往北院。这道台阶长约25米,中部连着一个小庭院。院里长满了构树、凤尾竹以及其他杂草。落叶成堆的角落里,洗衣台与石棉瓦残片证明曾有人在此居住生活。据“Navigator”回忆,这是三径堂荒置后,被雇来看守五代坟的“坟亲”所居住的地方。

  出了小庭院,再向北走三十多级台阶,就到了北院。

  这是一进由青砖、水泥与木材共同构筑的中式院落。房前是一片约50平方米的空地,种着一人无法合抱的桂花树。树下堆着一些残断的石构件。其中刻有“三径堂”大字的界碑赫赫在目。

  空地的东西两侧是游廊。西廊已经严重倾圮,雕有蝙蝠云纹、卷草纹、螭首等图案的木构件被随意堆放在地上。

  我们从摇摇欲坠的朽梁下提心吊胆地经过,来到主建筑前。

  三径堂依中轴线对称分布。门脸儿是五间坐北朝南的堂屋,都装有“步步锦”隔扇门。屋前竖着四根水泥石柱,看得出曾有檐廊,如今已坍成一堆瓦砾。

  绕开坍方处走进正堂。在太师壁前看见了三米多高、重殿横庑的神龛。岁月已经洗褪了漆色,但精致的冬青花纹和内壁“天官赐福”的壁画依旧暗示着它昔日的华丽。

  供奉的排位已经撤走,但龛前依旧留有大摊融化的红烛。从地上遗留的报纸看来,也许在今年春节还有人来祭扫过。是蒋家后人?还是当地的善男信女?这便不得而知了。

  在正堂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大多没了屋顶,任风吹雨打。

  网友点评:照片看了好心痛

  疏楼西风:多好的房子啊,变成现在的样子,看着就心疼。

  tytup: 这贴要顶。这么精美的构件,看得人不忍。好东西这样毁弃,却花大价钱去造那些个什么新的仿古建筑,真是无语!我知道,这个地方老底子也叫做五代坟。因为隔壁就是当年蒋海筹不惜重资,为兄弟、子、孙、曾孙、玄孙等五代修建的生圹。外形是五级依山而建的阶梯型墓葬群落, 很多年前就被拆除了。

  snobli:多好的东西啊,我们原本应该珍惜的。可是结果却成了这样……现在估计很难再造出来了吧!

  快乐三毛:在杭州这样的城市还有这种文化遗存没有管理,有关部门有重要责任。 

  老鱼:值得拍,作为资料保存,可能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景了。

  一部近代浙商的传奇故事

  经过网友多方查证,三径堂是民国时期杭州蒋家的族庄的部分。

  蒋氏家族工商业活动中功不可没的,当数蒋廷桂、蒋抑卮父子。

  蒋海筹:

  民国杭州商业巨擘

  蒋海筹(1845-1934),名廷桂,祖籍绍兴。蒋海筹10多岁进杭州孔凤春香粉店当学徒。17岁那年,他与兄长合买一张木绸机,自己织绸。

  时值晚清,蒋海筹利用“杭州新复,市易渐起”的有利时机,迅速创立了蒋广昌绸庄。

  到了1908年,他支配的织机已有两三百台,绸庄业务遍及全国南北各大城市,并远销至南洋不少地区。积资逾百万,遂成杭州工商界丝绸行业之翘楚,被誉为“蒋半城”。

  蒋抑卮:

  亦商亦儒,鲁迅至交

  蒋抑卮(1875~1940)名鸿林,是蒋海筹的次子。27岁那年东渡日本研学经济,并与同为弘文书院学友的鲁迅成为至交。蒋家富裕,蒋抑卮还主动资助过鲁迅在仙台医科专门学校的学费。

  1904年夏天,蒋抑卮因病辍学归国,帮父亲打理绸缎生意,并策划创办了浙江铁路公司和浙江兴业银行。1909年,蒋抑卮为治病再次东渡,巧遇已经弃医从文的鲁迅。他慨然为鲁迅所翻译的《域外小说集》提供印刷费,并代为销售和保存。病愈出院后的蒋抑卮就住在东京鲁迅的寓所中。

  回国后,蒋抑卮与鲁迅继续保持密切往来,私人友谊一直维持到鲁迅逝世。 

  杭州处处有蒋家印记

  也许你对于尘封史册的文字并不感冒,没关系。网友说,就在杭城街头走一走,也能发现不少蒋家的痕迹。

  胡雪岩故居:元宝街的胡雪岩故居家喻户晓。当年胡雪岩被抄家后,这座美轮美奂的园林被瓜分并数易其主,随后由蒋家出资买下。

  浙江兴业银行:矗立在羊坝头的那座欧式建筑,便是由蒋海筹、蒋抑卮父子等人策划筹建的浙江兴业银行。传说,蒋抑卮曾将胡雪岩故居内的楠木、红木家什、大理石等拆去用以装修兴业银行的大楼。

  积善坊巷8号:蒋抑卮故居。这幢大楼五开间四层(含地下层),宽门面、大开间、多玻璃;线条简洁、装饰考究、构筑精致、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灵隐华严殿外题字:蒋抑卮曾在蒋氏宗祠照壁上题写“静观众妙”四个大字。这块照壁如今保留在灵隐寺华严殿外。

  呵护杭州的每一片记忆

  那天,我们在小雨中走出三径堂。小院落里精美的漏窗下,一株四、五米高的香泡树格外引人注目。浓秋季节,枝头硕果累累,叫人不禁产生“物是人非”的感叹。

  如果将杭州比作这株大树,每条枝干、每张叶片都代表了一个家庭,一个杭州人的记忆。而所有这些家族,这个人的记忆拼凑起来,就是杭州的历史。

  据灵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王山所知,三径堂目前并不属于杭州市文保单位。过去的蒋庄如今大部分划入了灵隐寺的红线范围内。

  杭州市佛教协会基建处工作人员表示,愿意与杭州市园文局,房管局以及蒋家后人等有关部门、个人,就保护范围、复原面貌等进行探讨。

  

  80多年前杭州蒋家的历史,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历程。如果你是杭州蒋家后人,或知道更多有关蒋家的故事、了解三径堂和五代坟当年的模样。欢迎登录本报论坛 “老房子数字博物馆”板块与网友分享;如果您也想诉说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请登录钱报论坛→好摄之友→老宅数字博物馆,或拨打本报热线9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