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汪世瑜:我为昆曲狂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1956年,浙江昆剧团新编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竟至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一度濒临湮没的昆曲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一社论。时隔半个世纪,昆曲名家、被誉为巾生魁首的汪世瑜先生走进浙江人文大讲堂,回首昆曲的兴盛到衰落到再度辉煌,他很是感慨,说:“现在昆曲发展是碰上了好的时期。像北京王家粮仓厅堂板昆剧《牡丹亭》将近演了300场,在一个地方演一个戏,除掉百老汇,没有超过300场的。这是由于整个社会在提倡我们传统的美学,在关注我们传统的文化,大家都觉得民族文化应该重视。”
大讲堂现场,数百人在汪世瑜的带动下齐心哼唱“月明云淡露华浓”。年轻的大学生追着汪先生求唱、求演、求指导。浙大学生当即回去筹划成立昆剧社团——昆曲的传承,当场在听众中生根发芽。
昆剧之发展:
从腔到曲再到剧
起:昆曲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因起源于江苏昆山地区而得名,又称昆腔、昆剧,剧目丰富多彩、文词典雅华美、唱腔流丽悠扬、表演细腻委婉,曾是百戏之首。
昆曲的形成跟浙江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昆曲,原名“昆山腔”,在元末明初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在当时应该算是一个民间小调,以田歌的形式流传,由于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这些田歌的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传唱,起先只在家庭、朋友间推广,然后慢慢被社会所承认,大家都觉得这个新腔很好,比原来的昆山腔和几大声腔要好听,昆曲学唱的人就越来越多。
盛: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和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魏良辅,对昆曲的贡献非常大,从此开始全国上下都在传唱昆曲,那时的昆曲已经被北方的弋阳腔要强得多了。之后,昆山人梁辰鱼又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把昆曲搬上了舞台,形成了昆剧。从腔到曲再到剧,跟顾坚、魏良辅、梁辰鱼这三个伟人是分不开的。
昆剧产生以后,深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那时,整个社会像今天唱流行歌曲一样,大家都会昆曲,所以才有两句名言,叫家家收得起,户户不提防,人人都会唱。这时间的昆曲才是到了非常鼎盛的一个时期。
衰:昆曲的衰亡也很快,过分雕琢的歌词,过分悠长的演唱,过分缓慢的节奏让普通观众越来越难以接受,清代中叶以后,各种地方戏曲逐渐兴起,它们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被人们称之为"花部",在“花部”的猛力冲击下,昆曲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战乱时期,昆曲更加衰败下去。其他的戏曲或者其他的文艺形式你还可以在混乱当中表现一下,昆曲没有办法,只有国泰民安,大家生活舒坦的情况之下才有昆曲的发展。
兴:现在昆剧又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了青春版《牡丹亭》,他对名著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能够雅俗共赏。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轻演员出演,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精神的前提下,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青春版《牡丹亭》,对现时期的昆曲发展影响非常大,不能说风潮,至少对昆曲走向社会,尤其是昆曲走向世界,起了非常之大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希腊,这些国家原来中国戏曲进去并不走在主流社会,而仅仅在我们华人圈里面,但青春版《牡丹亭》不一样,完全走入这些国家的主流社会,看戏的人都是一些老外。在美国的富人区圣巴巴拉演出时,门票卖到1000美元一张,演出票很早就卖光了,大家都承认了中国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把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年轻化,它追求的是完美,舞台体现的是非常完整的、传统的、非常美丽的、让人羡慕的艺术形式,所以我认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是昆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昆剧之美:文学性最强
昆曲本身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剧种,它的文学性,它的音乐、它的美学、它的表演,都是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很多优美的台词,今天的人都写不出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
有人说昆曲的台词太奥妙,难懂,因为我们没有去研究它,就看字幕,不懂,马上反感,因此就不喜欢了。这是由于我们心情非常浮躁,我建议大家静下心来去好好地研究昆曲。昆曲的学习是一个全面的学习,要懂得音乐,懂得舞美,懂得调度,当然要懂得表演,而且表演要全才。所以昆曲要出一个好演员很难,要音乐相当好,又要文学底子厚,又要表演比较细腻、到位,又要形象极端的靓丽。
昆曲的音乐也是非常丰富的,昆曲是曲牌体,我们习惯听的越剧、京剧是板腔体,上下两句。昆曲的每个曲牌都不一样,大约有几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我自己是小生,我重点讲讲小生这个行当。其中大官生,不了解的人觉得大官生好像是老生,其实是小生。年龄要从十几岁一直演到80几岁,一个人去表演他不同的年龄,你的声音、形象、手势、体型、台步都不一样,要把这些年龄体现出来。所以学小生这一行,很多东西都要改造,我现在70岁了,可我的手却一点不像70岁的,因为经过改造了。我们巾生要求兰花指,要像兰花一样,这个指要表现很多种,翘指要变成一种形状,还要变成藐指、捏指、磨指、怨指,各种情绪,各种姿态来,这是必须要练出来。那时刚刚学戏,剧团经常开会,政治报告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我就在下面练手指,所以这个指就是这样改造出来的。
另外嗓子也是要改造的,巾生的戏大都是谈情说爱,都是跟女性在接触的,要比较缠绵,要很温柔,纤细的声音,首先要放细、放高,真嗓要小,假嗓要厚,真假嗓能够混为一体,能够听不出到底你是用真声还是要假声才可以。小生有了真声假声还不够,还要有自控能力,强弱对比,因为昆曲小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比如演到唐明皇晚年了,声音就要放宽。
眼睛也要改造,昆曲演员的眼神要集中,比如像我们演巾生的,老是跟花旦在一起,调情的多,示爱的多,你的眼睛就要朦起来,要含情脉脉的眼神,就是情眼、俊眼。
脚上不改造也不行,昆剧巾生的台步要求潇洒、优美,帅气,要完美地达到这一点,必须学好“笃”脚,巾生的出步是这个手这样拎起来,这个脚是刚好把前面的褶子一点点飘起来,不同身份的人出脚也不一样。
小生讲求潇洒、倜傥、风流、才子性、书卷气,这些靠什么来表现?其中一样刀具很重要的就是扇子,扇子把书生的一种意境都表现出来了,昆曲表演中也创造了很多扇子动作、舞蹈,因为昆曲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动则是舞,有唱必有舞。
考官问我7个字
我能够进入昆曲艺术殿堂因为7个字“月明云淡露华浓”。我14岁去报考昆剧团,我的主考官周传瑛老师拿出这7个字问我,认识这个7个字吗?我说月明云淡露华浓,“浓”字还不认识,因为农民的农字加三点,就按农来读了。然后他们叫我打鼓,学舞蹈,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以后再问我,刚才给你看的几个字你还记得吧,我根本没想到他再要问这个,但是一个“浓”字却给我印象很深,“月明云淡露华浓”我脱口而出,这一下子他们认为汪世瑜的记性很好,凭着记忆力我就进入了昆曲界,所以我永远记得这7个字。周传瑛老师教我的第一出戏也是这首《懒画眉》,所以凡是跟我学戏的人,我第一次教他的戏也是《懒画眉》,今天我也想教大家学一学。
当过语文老师
文革的时候,我曾经调到中学当老师。我只有小学毕业,但要到高中去教语文,怎么教?学昆曲给我帮了大忙,尽管我那时只学了五六年,但已经受益匪浅,每一句台词都要去弄懂的,不懂怎么唱?一字一句搞懂,语文水平也上去了,所以我才能够登上高中的语文讲台去讲课。我还记得第一次在高中上语文课的时候,备课细到什么程度呢?怎么走进教室门,怎么站在讲台旁边,讲义怎么翻,怎么看看大家,然后拿起讲义开始上课,讲的过程当中,又怎么从这个走道里走出去,到那边走道里走出来,像排戏一样,每天晚上练,一堂课45分钟我全部练好,自己认为比较满意,才敢进去上课。而且我自己还化妆一番,穿了单袍,还围了一条比较长的围巾。结果准备了45分钟的内容,35分钟就讲完了,还好我演了这么多年的戏,锻炼了临场应变能力,顺利上完了自己的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