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阎崇年一起感悟清史
清朝兴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清朝康、雍、乾时期的版图,就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版图的基础。
清朝兴盛时候,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1300万平方公里。
我们可以从各个边际来分析——清朝鼎盛时期,中国土地到底延伸到了哪些地方?
清一代的成就:版图辽阔
●北边
我曾去过北方考察。首先是牡丹江和松花江汇流处的伊兰,这是满洲最早的发源地。接着我到了松花江和黑龙江的汇流处,叫同江。我再沿着乌苏里江考察,到了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汇流处,那时候叫伯力,俄国叫哈巴罗夫斯克。后来我又到了海参崴,今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下一步是库页岛。我就想看看,当年中国强盛的时候,中国的北边边界到了什么地方?——康熙年间,外兴安岭以南,额尔古纳河以东,一直到大海,这么一大片土地都属于清朝。
现在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在康熙年间,贝加尔湖以南以东的土地,都是中国的。
其南,就是内外蒙古。外蒙古的问题,是康熙解决的。外蒙古多大?156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16个江苏省那么大。康熙怎么拿下这大片领土的?——不是打仗,而是通过多伦会盟。
外蒙古向清朝臣服,从此内外蒙古地区,大约150年没有战争。康熙很高兴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始皇修长城,为了防患北方。清朝不修长城,对外蒙古实行编旗、会盟、封爵、重喇嘛教等,深得人心,北部边防反而比修筑长城更为坚固。
●西边
最西是新疆,清朝时基本上把东西南北疆的问题都解决了,建立了新疆省。我去过南疆最南边的喀什,从乌鲁木齐出发坐汽车去,开了4天4夜才到了喀什,一路荒无人烟,当年把那个地方划入版图,实在是不容易。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西南
往西南,是西藏。清朝把西藏完全置于清朝的管辖之下。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都由清朝皇帝册封,清政府还在西藏驻军。
●南边
清朝领土往南到什么地方?曾母暗沙。曾母暗沙在菲律宾的最南端还要南面,那时候就都是清朝的土地。从最北边的漠河到曾母暗沙,大约10000公里,这个版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那会儿,英国还没兴起,法国还没大革命,德国还没统一,日本还没进行明治维新,美国还没建立。所以,当时就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文化繁盛,国力富庶程度看,兴盛时期的清朝都是世界第一。
●东边
东南,是台湾。从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台湾就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后,不断地割地赔款: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西北40万平方公里,大约1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被割掉了,这是清朝的耻辱,也是中国的历史教训。
清一代的问题:制度缺失
●得在八旗兴
清朝268年里,有得有失。我从制度层面来说。
“得”在于清朝定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个制度,直接关系到清朝的兴旺与否。可以说,八旗兴则清兴,八旗衰则清亡。
明朝亡,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人杀错了。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一个是袁崇焕。努尔哈赤的父亲本来是明朝的官员,打仗进城以后被误杀了,明朝政府说赔30匹马,努尔哈赤不干了,起兵报仇,要烧明朝的大厦。而袁崇焕是来救火的,朝庭一生气把救火的人也给杀了。你这个王朝有没有德行?你自己制造了纵火者,又杀了救火者,肯定要完蛋了。
所以明朝灭亡必有因,清朝兴起也必有因。清朝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八旗制度,把各个分散的、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都用这个制度凝聚起来,出则为兵,入则为农,亦耕亦农。就是这么一支军队,再加上借助于农民军,把明朝给彻底打败了。
●失在考虑一时,忽略万世
清朝的“失”,也是八旗制度的失。当年,靠八旗制度得了天下,到了北京,就开始圈地,分给八旗官兵和他的家属。但是,八旗制度定了一条制度,说是不变。地也不许再买卖,也不能再圈。那么第一代人房子给住、给地种。几代下来,人越来越多,住哪里呢?种什么地呢?而且八旗制度还规定,旗人不许做工、务农、经商,那么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本事,没有活干,只能游手好闲,成了典型的北京大爷。
问题是,一个人侃大山、游手好闲尚不要紧,但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社会就不稳定了。这说明制度有问题了,这是八旗制度造成的不良后果。
还有佐领(八旗制度中一种官级,大约相当于团级干部)世袭制度:老子是佐领,死后有一个儿子就继承佐领。不管他是十几岁的毛头孩子,还是耄耋老人,都要当团长来率领部队打仗,这样的军队能不败吗?
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们制订推广这个制度的时候,只考虑当前的利益。但八旗子弟几百年都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就吃这份皇粮,天天侃大山,怎么行?!所以到了光绪、宣统的时候,八旗的内部完全溃烂,一推就倒。
所以,康熙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他没调整,努尔哈赤、皇太极还看不到这个问题的暴露,顺治的时候已经看到了,但顺治24岁就死了,活着的时候又想出家又想自杀,顾不上改革制度。康熙不同了,在位61年,权威又高,却也没有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接下来雍正、乾隆都没有,到嘉庆以后,就解决不了了,这是一个“缺”。
●失在皇位继承没有章法
“失”,就是盲点。
努尔哈赤死了以后,皇位怎么办?他留了一句话:八大贝勒一块推选。所以他们推选了皇太极,继位没发生大动荡。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没来得及安排后事。于是4个亲王,3个郡王开会讨论谁继位。当时,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兄弟多尔衮是势均力敌的两方,谁继位都不行。于是大家决定折中——由豪格的弟弟顺治继位,多尔衮辅政,来达到权力的平衡。
顺治死了怎么办,还是没有章法。好在顺治死之前写了遗诏,当时他和孝庄太后讨论,最终决定让康熙继位。
说到继位的事,康熙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事。早立了太子,但因为太子党气焰嚣张,又废了。而康熙的众多儿子中,够条件继位的有14个,他们之间的纷争相当厉害。最后雍正听了幕府戴铎的建议,在父亲康熙面前,始终保持诚孝,在众兄弟跟前,既不显得才华压众,也不过于唯唯诺诺,比他优秀的兄弟不嫉妒他,比他不如的兄弟又都向他靠拢,这样一来,雍正得势,通过手段,坐上皇位。
到了雍正,10个儿子,最后长成了3个,一个过继给哥哥,还剩下2个,其中一个就是乾隆。雍正喜欢这个儿子,秘密立储,一人做主,这事就定了。
乾隆以后怎么办呢?还是没制度,乾隆就禅让。后来到嘉庆,一人决定。道光晚年,咸丰跟奕争,结果道光选了“庸”,清朝发展急速下坡。到咸丰,没得选了,只能是同治。同治之后,就由得慈禧懿旨,她自己拟定个标准,套得上这标准的就光绪了,光绪之后也没别人,就宣统了。
所以说,纵观整个清朝历代皇帝继位,从起先由亲王、郡王参与讨论,到后来老皇上一个人定,再到后来别无他选,越选越窄。这是清朝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制度的“失”,皇位继承没有一个章法,一朝一改,越选越差。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3岁继位,三岁小儿面对的对手是谁?美国的林肯,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傻小子怎么应付世界上最聪明的几个脑袋啊?
清一代的兴亡:“学进合”与“僵止分”
清朝能够兴盛,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原因在于3个字:学、进、合。
清朝的前期的帝王,注重学习,康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康熙王朝能不断地前进,疆土不断扩大,这么多民族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
同样,清朝衰亡的原因也可以用3个字概括,就是跟“学、进、合”相对的“僵、止、分”。
清朝到康熙年间,是鼎盛的时候,雍正延续的时间就短了,到乾隆已经僵了。乾隆学习西洋器物、绘画,是为了玩,不是为了治国的需要。特别对于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科学和技术,乾隆的僵表现得比较明显,他有一句话叫“持盈保泰”,“盈、泰”都表示满了——足见是一个傲慢天国。
“止”,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康熙那时候,看世界地图,康熙清楚欧洲大概怎样。可到了道光的时候,道光还在问大臣:“骑马几天能到英国啊?”
关于“分”,我就单说慈禧。慈禧有3个“分”。首先,两宫分。历史上一个说法,东太后被慈禧给害死了,虽然档案不可能证明,但种种历史资料表明,两宫至少是不和的。第二,叔嫂分。恭亲王奕訢是慈禧的小叔子,在困难的时候,慈禧可以跟他同舟共济,但稍微一顺利,她就想把恭亲王排斥了。第三,母子分。该结婚了,推迟;该亲政了,阻挠,实在不能推了,还遥控。她一不高兴了,就发动戊戌政变,把儿子关起来。
我给慈禧作过一个评价:“痴”。你知识不够,还自作聪明,害苦了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