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乘船而去》 鼻子酸酸想外婆

返回

在运河边生活、工作的他们说:

看完《乘船而去》
鼻子酸酸想外婆

作者:本报记者 余雯雯 郑天一 通讯员 朱慧 阅读数:0
袁泽(上)、边晨(下)发言中
本报记者 宋文泽 摄

  江南水乡的桥廊水巷、大运河上的货船、晃晃悠悠的摇橹船、外婆家的摇椅……

  电影里那些熟悉的场景和人物,一切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似的,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这是来自《乘船而去》潮新闻·瞄浙里观影团的共鸣。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导演陈小雨拍摄于故乡运河小镇的电影《乘船而去》也在近期上映。电影给大家讲述了一个运河人家关于爱与亲情的故事,其温暖的内核打动了很多人,目前豆瓣评分8.3分。

  4月23日,潮新闻·瞄浙里观影团特别邀请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运河沿线各个街道的居民、工作人员及影迷一起观影,并在映后分享自己的运河故事。

  映后的分享会,没法赶到现场的导演陈小雨,特地录了一段VCR和大家分享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心境:“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她一直鼓励我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我想通过电影把外婆通透、乐观的精神传达出来,报答她给我的力量。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做一个提醒,曾经船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年代,目的地固然很重要,但是享受这段旅程更重要,享受在船上可以随手触摸到的水和风,看看两岸的人家,以及在运河边徘徊、远去又归来,就像我们的祖先在这条河上面乘船远去,寻找更广阔的世界,最后又回来,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样,总有一根线一直牵着。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怀旧的内容,但怀旧并不是守旧,而是希望我们收拾起心情,和过往说一次郑重的告别,重新出发。”

  第一位站起来发言的观众,是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事务部部长边晨。她还没从电影的情绪里走出来,声音有一些抖:“看完电影又听完导演的分享,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有点收不住眼泪。我从小也是外婆带大的,我外婆也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原来导演和我都是运河人家的小孩,怪不得电影里的很多场景、故事,我都有很强的代入感。”

  边晨说,自己从小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现在又在运河边工作,为运河保护出一份力,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同样有着强烈代入感的还有来自滨江区西兴街道西陵社区的居民莫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一大家子围坐着,她的女儿顺手在桌上拿了防蚊液往身上喷,真是太像了,我们聚在老房子里就是这样的。电影里类似的小细节很多,都很打动我,所以我希望能更好地推广这部电影,我相信很多运河边的人们看了都会很有感触。”

  运河街道兴旺村的工作人员张明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感慨:“哎呀,这个电影真是我们运河人老底子生活的写照,导演太会拍了。”

  张明说,自己的家就在运河边,电影里外婆放摇椅的天井和自己外婆家的太像了。还有那艘摇橹船,小时候清明上坟去,一大家子就是坐着船出门的。“我回去以后要喊身边的朋友都去看看这部电影,肯定会有很多共鸣。当然电影除了记录运河人家的故事,也在提醒着我们多关心家里的老人,多陪伴他们。”

  去年12月,瞄电影、潮新闻曾经组织导演陈小雨带着浙大学生在拱宸桥沿岸采风,大家都感受到保护运河的重要性。来自拱宸桥街道的工作人员袁泽看了电影也非常触动:“我自己虽然不是从小长在运河边,但因为在运河边工作,和运河人家有很多的交流,知道他们对运河的感情非常深。在我的认知中,运河对于他们,不仅是空间上连接远方和家乡的桥梁,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承载着他们一辈子的印记。我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多地思考如何保留下运河独特的文化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