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承担166亿元资源涨价成本 浙能彰显国企担当

返回

明知发电越多亏损越多,他们却开足马力生产

一年承担166亿元资源涨价成本
浙能彰显国企担当

作者:本报通讯员 朱将云 本报记者 王燕平 阅读数:0
浙能滨海热电公司全景。史勇 摄

  记者近日在浙能集团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度,浙能集团发电量再破历史纪录,达到17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4%,占据浙江省统调发电量的“半壁江山”。

  去年9月份以来,在煤炭等资源价格飞涨,“电荒”、“气荒”、“煤荒”频发的背景下,浙能集团却仍然开足马力供电供热供气,默默承担了154亿元的煤炭涨价成本和12亿元的天然气涨价成本。

  有人说浙能人太“傻”:亏本生意不做,这是企业经营的准则,浙能人明知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却干得更加起劲。但更多的人竖起大拇指为浙能人点赞:如果不是浙能人做出这样的牺牲,去年浙江的“电荒”、“气荒”将更加严重,许多企业将被迫停产,老百姓将频繁遭受拉闸限电之苦……

  作为浙能人,他们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钱报记者先后走访、连线浙能集团所属企业的相关负责人。

  富兴燃料:

  煤炭采购量增近四成

  确保电厂不“断粮”

  浙能富兴燃料公司是浙能集团旗下负责煤炭采购的企业,去年下半年“煤荒”愈演愈烈,公司上下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浙江是资源小省,但又是经济大省,煤炭资源完全依靠省外输入,万一后续煤炭采购不到或采购量不足,电厂“断粮”,我省“电荒”进一步加剧,就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和百姓生活。

  “去年下半年的煤炭创下了三个史上之最。一是价格史上最高,5500大卡的动力煤,去年10月20日达到2700元一吨,超过2008年历史最高价的2.5倍,而去年2月份的时候还只要650元左右一吨;二是高价持续时间长,每吨1000元以上的达到150天;三是耗煤量史无前例,往年集团省内电厂单日最高耗量为18万吨,但去年日耗超过18万吨的天数达到82天。”富兴燃料董事长周建忠告诉记者。

  在这场“抢煤大战”中,富兴的采购人员经常在产煤地长期驻扎,“点对点”对接供应商,往往一个矿区就是一个月。有段时间因为疫情不能出差,就天天与各个矿区视频连线。周建忠也常常亲自出马,去年有八九十天“泡”在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

  实际上,富兴燃料早已未雨绸缪,在煤炭价格低时大量采购增加库存,价格高时维持最低库存。去年2月份煤炭最低价时,浙能集团的库存达到历史最高的550万吨,可供旗下燃煤电厂30余天的“口粮”;到10月20日煤炭最高价时,库存维持在210万吨。

  富兴还多渠道拓展采购渠道,完成我省历史上首列高热值(6400大卡)新疆煤炭直达兰溪电厂;除采购印尼煤、哥煤、俄煤、美国煤,下半年又采购了数船高热值哈萨克斯坦煤,同样也是我省首次。

  去年全年,富兴燃料累计供应浙能集团省内电厂煤炭资源达到5727万吨,同比增长达36.36%,其中9至12月份的供应量就达到2044万吨,是2020年全年电煤供应量的48.7%,确保了电厂“荒年”不“断粮”。

  滨海热电:

  7台机组开足马力

  疫情期间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浙能集团在省内共有10多家燃煤电厂,在去年下半年煤电倒挂、又要保供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电厂去年陷入亏损状态。“煤价最贵的时候,发一度电就要亏0.65元。”集团安全生产监察部工作人员介绍。

  滨海热电位于绍兴柯桥区,电厂主要是给柯桥的印染行业供热。公司董事长叶青告诉记者,由于煤价涨得过快,电厂的现金流出现问题,最后在集团的协调、支持下才渡过难关。

  保障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首先要保设备。为了确保设备健康,滨海热电运行部巡检、维护部检修及设备管理部加大了巡检巡视力度。去年5月26日,借着亚洲地区最大的印染纺织行业集散地这个平台,滨海热电在省内首个投运供压缩空气设备,喝上了综合能源供应和服务的“头口水”。该工程投资2.2亿元,新建管道约21公里。目前,滨海热电为当地57家热用户提供高质量蒸汽,为37家客户提供压缩空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去年底,上虞地区突发严重疫情。为了减少柯桥区印染企业的人员流动,电厂要保障能源供应,让这些印染企业能顺利开工完成订单。“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吃、住、工作都在园区内。如果企业因停热而停产,10万多产业工人流动起来,对疫情防控很不利。”叶青表示。

  就这样,疫情期间,滨海热电7台机组“火力全开”,3台汽动空压机保持稳定运行。但因为疫情期间交通管控,煤炭运输遇到难题。“最紧张的时候,12月20日那天煤炭的库存都用完了,一度面临‘断粮’的囧境。好在通过政府部门协调,通过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煤炭才如期运到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