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竺可桢学院的朱科祺,不愧为“最强大脑”

返回

从“小迷弟”到绝地反击的种子选手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朱科祺,不愧为“最强大脑”

阅读数:0

  “第一名已产生,朱科祺,用时5分21秒。”《最强大脑》第八季2期的现场,主持人蒋昌建大声播报。

  1月29日21时10分,朱科祺出现在了《最强大脑》“点线之谜”项目里,表现依旧超飒。

  他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选手,也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二学生。

  被有趣的灵魂吸引

  “小迷弟”成了参赛选手

  《最强大脑》第一季播出时,2001年出生的朱科祺还在上初中,却已是这个节目的小粉丝。“每一季每一集都看,也会去尝试理解里面的题目。涉及到速算、记忆、魔方之类的题,没有积累很难做出来,但有些考验观察力和空间力的题目,感觉自己能尝试着去解。”

  因此,看到校内选拔后,如今就读于浙大竺可桢学院的朱科祺毫不犹豫参加了,电视机前的“小迷弟”变成了参赛选手。

  经过一轮校内选拔和一轮设在南京的复赛,朱科祺成为了这一季唯一参加录制的浙大学生。

  录制一般都在周末,偶尔有一次在周五,朱科祺都会提前请好假,录完回来再补课。

  谈及人生第一次录节目,朱科祺笑称自己涨了不少见识,“一开始我以为只录几个小时,录完就能回酒店休息,还带了作业去,结果一下子录了十多个小时,结束已是后半夜,非常辛苦。”

  节目里,他穿的那件白色帽衫,让他看起来有些像高中男孩,以至于很多人跟他开玩笑说“不上镜”。而这件衣服,也让朱科祺学到新知识,“那是节目组安排的,选手们自带的五花八门的服装会让画面变得混乱,条纹、格子类的服装还会产生令人眼晕的‘摩尔纹’。”

  下了赛场,朱科祺则是个很开朗的大男孩,也很会聊天,但录节目时他才发现,在一个陌生环境里有点张不开口。不过他没有逼着自己去和其他选手交流,“比赛时仍然能交到不少朋友,并被每一个有趣的灵魂吸引。特别是在一对一攻守战环节,棋逢对手,不打不相识,我和一些交过手的选手后来都成了好朋友。但无论输赢,对我来说,更重在参与和体验嘛。”

  压力下绝地反击

  要为浙大争口气

  有一次,66名参赛选手正在进行名为“时间刺客”的比赛。项目中共放有100块“时间迷盘”,需要选手找出其中3块,这3块“迷盘”在翻转、重叠、旋转后,可以形成如钟表指针一般的目标时间迷盘。

  当其他选手还聚在一起仔细观察,或尝试着输入一块“迷盘”编号时,朱科祺就已背着手,默默记下三块“迷盘”,输入后显示“答案正确”。

  现场嘉宾高声夸赞他“厉害”,朱科祺腼腆一笑,像个“江湖中人”一般双手抱拳向大家致意,连着说了好几声谢谢。

  赛后,当记者询问他获得的秘笈是啥,他微微一笑说:“真的就是天赋。主要是考察观察力和记忆力,我觉得自己比较擅长。”

  在“时间刺客”前,选手有一个“抢六”环节,参加“抢六”的选手如果在比赛中确实取得前六的成绩,就能额外增加50%的分数,否则扣掉50%。

  赛场上,每个人都别了麦克风,有些选手爱说话,麦克风的电池都换了几遭,但朱科祺比较安静。面对挑战,看起来有些“温吞”的他,却毫不犹豫选择了“抢六”。

  “在前一轮比赛中我发挥得不是很好,就想要不就冲入前六绝地反击。压力,真的是最影响节目现场发挥的一个因素。”这是朱科祺当时的想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一轮比赛结束,不敢说自己是浙大的,直到达到了总榜第一位,我觉得圆了为浙大争光的小梦想。”比赛结束,在赛场上严肃和紧张的他,不禁笑了起来。

  本报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邱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