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山之“灵气”

返回

玲珑山之“灵气”

作者:帅新亭 阅读数:0
送瀑岩
三休亭
琴操墓
卧龙寺
玲珑胜境
醉眠石、玲珑泉

  帅新亭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我喜欢登玲珑山,且已养成了习惯。

  位于临安城西的玲珑山,海拔353米,山虽不高,却两峰迤旎,盘空而上,游道古朴,沿涧而筑;山体不大,却有泉、有瀑、有树、有寺、有亭、有摩崖石刻、有人文古迹。因此素有“山水玲珑”之说,具独特的“玲珑剔透、林茂径幽之俊美”。古往今来,这里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文人墨客前来踏足观光,吟诗作赋,昔日苏轼、黄庭坚、佛印等名士几度登临,近代郁达夫、梅兰芳等也曾慕名而至,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

  登玲珑山除了欣赏自然山水景观外,“琴操墓” “醉眠石” “三休亭” “九折岩”“学士松” “卧龙寺” 这些著名文物古迹也使它声名远播……

  玲珑山

  苏轼与歌妓琴操的故事

  苏轼曾多次来玲珑山,留下诗词《登玲珑山》一首:“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翠浪舞翻红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三休亭上工延月, 九折岩前巧贮风。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相传北宋钱塘歌妓琴操,自幼才貌出众,通音律,通佛书,解诗词。她出生官宦之家,因家变,十三岁落入青楼。苏轼到杭州做官时,琴操入行三年,刚满十六岁。因为秦观词《满庭芳》改韵,惊动了当时词坛。苏轼欣赏琴操的才气,有赎她出青楼之意,有一天泛舟西湖,苏轼作长老,琴操作弟子参禅对话,苏轼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看破红尘,答曰:“我不愿苦从良,从今念佛向西方”,从此在玲珑山削发为尼,整日青灯作伴,苦志修行。后来苏轼、黄庭坚、佛印曾多次来玲珑山探望琴操,一起品茶煮酒,吟诗作对,曾劝她回杭州,无奈琴操心意以绝,苏轼只好借酒消愁,醉卧在玲珑山上,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不久苏轼贬职到南海的瞻州(今海南),从此再也没有见面,而琴操在整日郁郁寂寞中香消玉损,八年后,琴操示寂后,葬于寺院东山坞松树林里,其墓至今仍在。

  或许才女的坚贞和寂寥的生活,感动了一代代学士踏足凭吊。郁达夫、林语堂曾来玲珑山拜谒过琴操墓,见琴操如此的声名远扬,但不见《临安县志》有记录,郁达夫赋诗一首:山既玲珑水也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才子佳人的这段故事千年流传,给玲珑山增添了久远的文化色彩。

  再寻觅

  跟随着苏东坡的脚步

  夏日的玲珑山,满目苍翠。来到山脚,碧波荡漾的卧龙湖便入眼帘,沿着公路移步绕湖就到了上山的古道。林茂径幽,遮天蔽日,凉风习习,上山的游客三五成群。石阶而上,鸟鸣声声,泉水叮咚,飞流而下。岩壁上刻有“玲珑胜境”四个字特别醒目,到了玲珑泉旁有一石台,其形如卧榻,能容坐卧,上刻有“醉眠石”三字,传为苏公醉卧之处,由此而上,便到了“三休亭。”是为了纪念苏轼、黄庭坚、佛印玲珑山之行而建。再往上古道转而陡峭,曲折蜿蜒,沿途岩壁遍布南宋以来的摩崖石刻, “送瀑岩”“九折岩”几个大字,“九折岩”三字传为苏东坡所书,因风雨侵蚀,青苔覆盖,不见字迹。这里古松冲天,相传是苏东坡亲所植,称“学士松”,石瀑飞泄,驻足栖息,心旷神怡。民间流传,琴操在杭州西湖经苏东坡点化遁入空门,苏公懊悔了,曾一次次从杭州策马西来玲珑山看望琴操,想劝慰她还俗,他不忍心这么年轻的才女在青灯木鱼下度过余生,苏公在一次次遭拒后,饮酒抒情卧在“醉眠石”上;“九折岩”是苏公同情琴操命运曲折而书。

  拾阶来到山腰一平坦地,就是古老的卧龙寺。从寺院大门的右边,沿着上坡小径往东,来到一片宽阔平坦的松树林,杂草茂盛,长满了野菊花,山坳里一群长老墓碑和坟冢,“琴操墓”在长老墓碑后面三百米处,墓边荒草青青,四周松树密布,此时耳边好似响起才女优美的琴声,温婉的笑容。看着一代才女静静躺着荒郊林里上千年,顿觉凄凉,低头拜谒,匆匆离去。据记载“琴操墓”已经修过多次,此碑是明朝万历十二年修,“琴操墓”三字是明代许太胤所书。

  卧龙寺

  一处千年隐秘安静之地

  玲珑山卧龙寺是临安的佛教胜地。卧龙寺始建于唐朝,远播于宋,初名玲珑山圆觉宝殿,明代改为玲珑山大雄殿,民国31年改为卧龙寺。隐谧在茂密林中,梵音袅袅,钟鼓悠悠,香火旺盛。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三圣殿,客堂、斋房、僧房等一应俱全,寺院清净庄严,是弘法利生的道场。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新年,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会来玲珑山焚香祈愿,以保平安健康。晨钟暮鼓,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地方。

  又一次“心灵的洗礼”之后,沿着公路下山,途中遇到许多的游客走在上山的公路上,骑行者正使劲踩着山地车向上行驶……如今的玲珑山已经融入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大花园时代,将更好地造福广大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