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博物馆专家现场确认
这群“怪鱼”是义乌小鲵
虽与中国小鲵有一词之差,但都是国家濒危动物,没有谁比谁高级一说
《浦江发现疑似“中国小鲵”,3.2亿年前它和恐龙称兄道弟》后续
省自然博物馆专家现场确认
这群“怪鱼”是义乌小鲵
虽与中国小鲵有一词之差,但都是国家濒危动物,没有谁比谁高级一说
昨天一大早,浦江县前吴乡章山村的驻村干部赵秀川就拎着水桶,匆匆赶到几天前发现“怪鱼”的山林里。县林业局的人告诉她,省里的博物馆专家要到现场实地看一看,她希望这次能解开疑团。
这些怪鱼,是村民们进行林地复垦时,在一处水坑里最先发现的。后来,大家在附近几处水坑、泥洼里找到了更多它们的同类。当地林业、渔业专家看了之后,觉得有点像国家濒危动物“中国小鲵”。(详见本报3月15日6版)
这件事,在大金华的朋友圈里一下就传开了。昨天,这群小家伙的身份终于得到确认,是“小鲵”没错,不过不是“中国小鲵”,而是“义乌小鲵”。
有什么区别?听听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陈苍松怎么说。
从外形看
义乌小鲵个头要小一些
斑纹和卵带也都和中国小鲵不太一样
椭圆的头部、狭长的身躯,形似壁虎却漫游在水中。“这种动物太稀奇了,没见过。”据赵秀川回忆,这样的怪鱼,那天一共发现了50条左右。
昨天,陈苍松现场比对了村民发现的动物成体和幼虫外形,再结合动物栖息环境,确认村民发现的怪鱼为成体的“义乌小鲵”。
他说,成体的义乌小鲵有11条肋沟,而中国小鲵在11~13条之间;义乌小鲵的个头为11~13cm长,而中国小鲵要略大一些;义乌小鲵腹部有比较明显的白色斑纹,这在中国小鲵身上就不明显;义乌小鲵的卵带呈半圆弧状,中国小鲵则是圆环状。
从区域看
义乌小鲵以义乌为核心分布
在浦江发现尚属首次
义乌小鲵和中国小鲵生活的区域也不太一样。
陈苍松解释,以湖北为核心区域发现的是“中国小鲵”,而“义乌小鲵”则以义乌为核心分布在浙江其他区域。1984年,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蔡春抹在义乌大陈镇发现与“中国小鲵”相似的物种,遂取名“义乌小鲵”。后来,“义乌小鲵”又相继在浙江镇海、舟山等地被发现。
而在章山村之前,浦江一带没有发现过义乌小鲵。这个第一次一来就很厉害,浦江前吴目前已是发现有义乌小鲵生活的最大区域之一。
专家建议
虽有一词之差,没有贵贱之分
都是濒危动物,建议加强保护
“‘中国小鲵’与‘义乌小鲵’的关系就像中国人和美国人,尽管有差异,但没有谁比谁高级,只是生活地域不同。”陈苍松说,包括常见于高山区域的“安吉小鲵”在内,三者均已列入国家濒危动物。“虽然在浦江发现的‘小鲵’并非新物种,但能找到这么大一块适合这类种群生存的地方,十分少见。”
他分析,义乌小鲵生活于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山地,除繁殖季节外,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不易被发现。每年12月至次年6月正是“义乌小鲵”的繁殖期,需要有水的地方,直到长成幼体才离开。
陈苍松建议,当地乡政府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及时保护已经发现的义乌小鲵。
“如果选择迁地保护,必须做好前期论证,除了栖息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合小鲵生长需求外,还要考虑周边活动区域是否存在同域竞争生物,占据相同生态位。”陈苍松认为,不讲科学的保护办法,濒危物种马上就会消失。
本报通讯员 许乾虎 本报见习记者 杨晨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