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取绰号 你会怎么办
还记得很多年前,你在小伙伴们口中的绰号吗?是叫大鼻孔、牛魔王、总裁,还是阿胖、母猴子、小辣椒、小碗?想想,那真是承载了多少欢笑与泪水啊!据说,至今仍有同学无法从绰号的恶梦中醒来。
很多孩子都会遭遇被人起绰号或给别人起绰号的事。孩子被人取绰号,或者孩子给人取绰号,作为家长的我们,又将如何去应对?
那些令人脑洞大开的绰号
“我是超生的,罚款5000元,所以我们那的人都喊我‘五千’。”“当时脑袋光秃秃,我被叫做‘鲁智深’”“往事回首还是需要勇气的耶…胡某人给我起的‘老鸭’,我也给他还了个——乌贼,小时候是多有懂事啊,还懂礼尚往来。”……
说起被取绰号和给别人取绰号的经历,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一大堆。而纵观这形形色色的奇葩绰号,他们的来历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
根据名字谐音变化而来。笔者的邻居绰号“送回家”,一开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她解释说,因为自己名叫“孙伟佳”,萧山话读得快,就像“送回家”了。的确是那么回事。
网上有网友抱怨说,作为一个女生,童年的绰号真是难听。她姓杨,隔壁的老王小王就叫她“杨狗子”,恰巧她就是属狗的。“哎哎,往事不堪回首。”“杨狗子”说起来,简直满眼都是泪。
当然,如果名字中有个“丹”字的,肯定会被叫做“蛋蛋”。笔者相信,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个“蛋蛋”。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然后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别名”。有位小伙伴说,因为自己小时候背过背背佳,然后同学们就都开始叫她“忍者神龟”了。
新浪微博网友“@无肉不欢阿”也晒出了自己绰号的由来:“以前出去玩,都让我掏钱垫,回去谁也不提还钱的事。还给我取外号叫‘老板’,意思财大气粗肯花钱。家里人知道了差点没把我打死,以为我天天在外当大款。”
“@升级为招财进宝神兽2点0的噗酱 ”的绰号叫“霍金”,因为椅子能去的地方坚决不用走的。想想虽然比较形象,但还是有点贬低人格呢。
如果将绰号对应古代的文字,那么前两种分别是“形声”、“指事”,接下来的这种则是“象形”,并且“中招”的人数量绝对庞大。有人因为大脑发育得比较早,被人取绰号叫“大头”;脑袋光秃秃的,男的就被叫做“鲁智深”,女的被称为“和尚清朝人”;还有腿短的叫“柯基”,长得矮又恰巧姓丁的就叫“矮丁”,胖的叫“肥猪”,瘦的叫“猴子”……想想,是不是特别形象?
被取绰号,几家欢乐几家愁
虽然大多数人给人取绰号只是开个玩笑,但对被取绰号的人来说,也许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忆了。
笔者有个朋友,小时候的绰号叫“企鹅”,她为此没少哭鼻子。她说,小时候因为体育差,跑步时并不能做到手脚协调,而是有点左右摇摆,就有人给她取绰号叫“企鹅”。每到上体育课,就有爱捣蛋的男生大声喊她绰号,让她觉得非常耻辱,也曾一度让她对各种体育运动非常讨厌。她爸妈知道后,还特意去找过老师,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效果。“那简直就是童年的恶梦!”如今说起来,她还是对这个外绰恨得牙痒痒。
但凡事都有两面,正是因为对这个绰号的憎恨,导致她在上初中后发愤图强,加强体育锻炼,最终不仅将跑步姿势练得非常标准,而且身体也棒棒地。
许多网友表示,叫绰号有时候更多是一种亲昵的表示。
网友“@ShahKing”讲述了自己对绰号“由恨转爱”的经过。他说小学那段时间,因为自己的名字比较怪,所以被班里的男同学取了个绰号叫“沙和尚”。刚开始自己非常反感,不过几年叫下来却也习惯了。后来因为性格的原因和大家处得还算融洽,绰号也随之演变成了亲昵的“和尚”。“最后自己是一口一个‘和尚’地答应着。”
孩子被起绰号了,你会怎么办
当自己的孩子被人取绰号时,你还能淡定地一笑了之吗?
有位妈妈就遇上了这样一件烦心事:女儿长得结实,被班上女同学追问体重时如实说了,然后就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那个女同学还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嘲笑她女儿。女儿很郁闷,回来问妈妈怎么办。而妈妈心里,也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不去理会就行了;另一个则说,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
其实,这位妈妈的烦恼,很多家长也会碰到:当孩子被起绰号了,要怎么办?
“起绰号要分情况,有些起绰号只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表示亲昵。如果不是恶意的,我觉得没有关系,叫绰号反而亲热。”陈女士是一家中学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她说,班上一直都会有同学间相互间取绰号的事发生,一般无伤大雅的绰号自己不会去干涉。但如果是故意取笑别人、给人起侮辱性的绰号,那就另当别论了。
陈老师说,教育的方法是有讲究的。她一般不会直接提这个事,而是找学生谈话的时候顺便说起这个事情,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换个立场想想。因为学生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你如果态度强硬,他当面虽然不反驳,背地里却不会听你的。反而是讲道理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从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挺讲道理的,这样沟通过后都会有所收敛。
同样,作为孩子妈妈,陈老师也有自己的处理方法。她表示自己会先问孩子人家为什么会取这样的绰号,只要不是侮辱性的,就积极引导,让孩子不要在意就行。但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会让他自己跟那同学去说明和交流。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再自己出面,找那孩子谈话。当然,谈话不是训话,而是讲道理,因为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如果能通过孩子跟对方交流解决问题,就不要借助于老师或家长。”
陈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是给了正在烦恼中的爸妈一点启示呢?
丁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