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清凉峰,你我共保护
清凉峰保护区是长三角都市圈十分难得的“绿色之肺”和“物种宝库”,动植物资源丰富,华南梅花鹿就是保护区内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一。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是
华南梅花鹿两个主要种群栖息地之一
华南梅花鹿目前主要有两个种群:一部分生活在浙江省西部临安市境内的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及其与安徽省宁国万家乡交界区域,另一部分生活在江西省东北部的彭泽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野生种群数量不足1000头。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目山脉西段,总面积112.52平方公里。清凉峰主峰海拔1787.4米,是浙西第一高峰,也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流域的最高峰。清凉峰保护区的华南梅花鹿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千顷塘及其周边一个狭长区域。
千顷塘拥有中国东部地区绝无仅有的亚热带中山草甸,山巅有常年碧波荡漾的湖泊,丰富的食料、不竭的水源,对华南梅花鹿而言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区内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良好的灌丛隐蔽条件、较少的生产活动等优越条件,更是得天独厚的“宜居”福地。
据地方志记载,唐朝以前,千顷塘就是华南梅花鹿的家园。它们喜欢栖息于山坞水源附近,多活动在海拔650-1200m区间的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及草坡等植被环境中,很少会进入乔木层。
临安清凉峰
华南梅花鹿种群保护渊源
1965年,临安县政府下达保护华南梅花鹿的通知,捕鹿行为第一次受到抑制。从此,清凉峰华南梅花鹿种群保护成为政府职责,管理体制、机构、法治、科技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升级,尤其是1998年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管理力量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3S”野外巡护系统等现代高科技设备已构织出一张“天眼网络”,全天候监控保护区的珍稀物种;保护站三级防护网络层层布控,实现全方位立体巡护监测。
多年来,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与保护区管理局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华南梅花鹿保护与研究工作。在基础性研究和梅花鹿种群扩繁研究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开始反哺保护管理工作,例如以通道式劈抚、宽带式劈抚、食物基地建设等为主要方式的栖息地改造工程,便是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通力合作的成功经典案例。
保护区内的监控探头和日常巡护对于防范非法偷盗猎有着良好的效用,但浙皖边界华南梅花鹿种群频繁的越境迁徙与偷猎跨界逃逸,在行政执法上一度成为棘手难题。为此,保护区积极开展跨省联防巡查,不断加大与毗邻地区和保护区社区乡镇的联防力度,每年定期召开联防会议并开展梅花鹿保护专项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狩猎行为,成效显著。
通过“鹿鸣清凉峰”科教宣传片等方式
专业人士呼吁保护华南梅花鹿
科普教育片《鹿鸣清凉峰》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摄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多的野外拍摄,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影视资料,浓缩于23分钟。影片将镜头聚焦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灵魂——华南梅花鹿及常年奔波在高山丛林间的一线巡护、科研人员。
49岁的章叔岩在清凉峰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动物监测工作,红外线相机、单反相机、DV都是他追踪记录华南梅花鹿踪迹的工具。他记录下了不少华南梅花鹿的影像资料。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梅花鹿保护区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进入游览区要遵守有关规定,听从保护区管理人员安排,尤其是游客不能进入核心保护区域,还请大家自觉遵守。”
目前,清凉峰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据蒋志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2012年考察,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已由保护区建立前的40头左右增加为200—300头,除核心区域外,外围马啸、上溪一带也有小种群分布,分布密度已经达到良好水准。
但是,华南梅花鹿还远远低于最小可生存种群数量标准,扩繁工作任重道远。雾霾酸雨加剧植物退化,人类的户外活动和开发建设,带来了喧嚣、污染、水土流失……保护区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工作人员称,梅花鹿是世界的,更是你我的,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拯救保护华南梅花鹿的行列。
曹晓宇 赵东武/文 章叔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