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病吃膏方,等于关门留寇

返回

急病吃膏方,等于关门留寇

范永升讲养生,四类人群最宜吃膏方

阅读数:0

  上周日,阴冷和细雨没能挡住众多钱报读者对“中医治病与养生”的热情,更何况开讲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国家级名中医范永升,以至于后进场的年轻人,只能依着演讲厅的门框听讲座。

  中医治病讲究因时制宜。入冬以来,杭州各大中医院和药房都在力推自己的膏方,上海等外地的一些医生专家,也纷纷来到杭州,加入膏方大军。范名医的话题自然从膏方说起,但听者众多,且男女老少都有,导致演讲到尾声进入常规的听众提问时段,提问的字条络绎不绝,流水般地往台上送,一场中医治病与养生的讲座,变成了范名医的坐堂门诊,而且范名医态度极好,有问必答。

  “今冬进补,来春打虎”

  ——进补为啥要在冬天

  大家听过“今冬进补,来春打虎”这样的话。冬天,人体的吸收特别好,进补了,整个体质增强了,到第二年就身体健康,疾病减少。

  另外一个说法是“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不同的季节人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冬天,中医认为这是闭藏的时候,天气寒冷,万物蜇伏,应该补益肾中精气。按照现代科学来讲,冬天天冷,人体的热量需求量比较大,于是人在冬天时,胃口就比较好,这个时候进补,容易被人体吸收,吸收了以后储藏在体内,起到一种养精蓄锐的作用,到第二年整个身体就显得比较好。

  因此,膏滋药为什么要在冬天吃,跟中医的理论是直接相关的。

  膏方的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

  膏方其实是药方,用这一处方配来中药,做成膏剂,称之为膏滋药。现在大家已经习惯把膏方和膏滋药等同起来了。

  大家找中医看病,一般情况下,医生开出的处方大概就是十来味药,到二十多味药就已经很多了,但是膏方开出的处方往往是三四十味药,所以膏方是一种大型的复方。

  另外,在这个复方当中往往会加进一些比较名贵的药材,比如冬虫夏草、人参、石斛,经过浸泡、煎煮、浓缩等一系列工序后,还会加进一些辅料(如冰糖、饴糖),再进行收膏,制作成一个膏滋药。

  中医膏方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最早系统讲述中医理论的一本经典著作,在其中就有膏方的记载了,一个叫豕(同音shi)膏,一个叫马膏,这两张膏方是用来治病的。

  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就有“紫丹参膏”。大家知道做中医师的人长寿的比较多,孙思邈就是一个长寿医生的代表,他在唐代的时候活了101岁,了不起。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载了一个“人参膏”。到了清代,医家叶天士著《临症指南医案》,有一个膏方叫“六味加糜角胶”……

  近代以后,上海、江浙一带的医生,在这方面的多有建树。发展到现在,膏方成为既能够健身又能够治病的一种剂型。

  膏方的种类如果按照它的制作过程,大概可以分成两种,清膏和蜜膏。所谓清膏是中药经过慢煎、浓缩到最后是直接收膏,如在浓缩以后再加入蜂蜜收膏,就成为蜜膏。

  如果按照含有的成分分,又可分为素膏和荤膏。所谓素,就是药也好,加入的辅料也好,不含有动物药、动物胶,血糖高的人还可以用木糖醇收膏;反过来加入动物药、动物胶的,就叫荤膏,如鹿角片、龟版胶等,起到补肾的作用。

  不是人人都适合膏方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是不是大家都适应吃膏方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膏方的适应范围。

  首先适宜吃膏方的,是得慢性病的病人。中医讲久病必虚,病久了肯定损伤人体的真气,人虚弱了以后要补,这些病人最适合服用膏方。

  第二大类是亚健康者,这类人中以白领精英居多。这些人总是感到不舒服,没有力气,睡眠不好,情绪差等,但一检查,都挺好的。说心慌,做心电图,是正常的;感到自己好像发烧,量量体温,37.3度以内,正常。按照西医讲,他不是一个病人,但是从中医上来看,恰恰就是病人。

  第三是中老年的朋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到中年后,在身体透支的情况下,肯定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身体容易疲劳这些症状,老年人就更不必说了,《素问》中有一句话:女子49岁,男子64岁的时候,天癸竭,精亏血少,对这些人也是适宜服用膏方。

  第四种类型是中青年女性,中医有一句话叫“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女性有月经、怀孕、分娩这些特殊性,所以女同志和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二,跟男同志相比,女性朋友更爱美,讲究自己的容颜、皮肤,而中医膏方在调理气血上有独到之处。

  我讲了各类型人群,唯独没有讲儿童。因为儿童只要是比较健康的,就没有必要服膏滋药。

  膏方是以补为主的,你身体本身就强壮还补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如果身体好,营养均衡,又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最好的一种“补药”。如果硬补,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生出其他一些疾病来。

  第二种不能服用膏方的是急性感染性患者。急性病,按照中医来看是身体当中有邪气,所需要的是把它赶出去,如果这个时候你用膏方,就等于关门留寇。

  还有一种是难治病处于不稳定阶段者。难治病很多,比如说肿瘤的早期或者是放化疗阶段,这个时候服用膏方不合适。再比如说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病情波动多的时候,也不合适用膏方。

  调适精气神

  ——《内经》养生三原则

  膏方是养生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而且服用膏方的时候,还可以配合其他的养生手段,可能对你会更加好。这里我用现代的语言、生活方式解读一下《内经》介绍的养生三原则。

  第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心情。这个是最重要的。有好的心态,可以预防疾病;有好的心态,得病了也会能够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反过来心态不好,受到情绪刺激,往往会滋生出新的疾病。人的喜怒哀乐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是相关连的,有了好的心态,睡觉好、休息好,神经功能就正常了,内分泌就随之正常了,内分泌正常免疫功能就正常了,人就健康了。《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讲这个。

  第二,就是迈开两条腿。《黄帝内经》也非常强调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华佗发明了五禽戏,他把这套保健操传给了他的学生吴普,这个学生按照华佗传给他的方法每天坚持身体锻炼,活到90多岁时,还耳聪目明,齿牙完坚。

  还有一条就是我们的饮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当中最有特色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这里具体讲讲体质和饮食的关系问题。

  一种是阳虚内寒。虚寒的症状有很多,简单地讲一是寒一是稀,寒冷就是怕冷,大便不成形很稀。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力气,摸一下脉也是很弱。

  这种体质用什么来调理?一般来讲羊肉、黄鳝属于热性的食物,可以补阳气,汉代张仲景有一张方子,叫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三种熬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食疗。另外水果当中的桂圆、荔枝,对阳虚也合适的,生姜、大蒜、葱也合适。还有红参、鹿茸等。另一种是阴虚内热。就是如果经常会感到心胸烦热,手心或者脚掌心热,中医讲的五心烦热,这是阴虚内热的症状。虚热类型用什么,一个是鸭、一个是甲鱼,还有百合、白木耳、西红柿、藕、甘蔗、梨等,都比较合适。滋补药可用西洋参、铁皮石斛等。

  还有适应气候方面的养生方法,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当天气剧烈变化时,要及时更换衣服,努力和自然界相适应。如果有传染病季节,比如现在的甲流,在这个时候尽可能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减少接触,减少传染,这也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要求。

  生什么病找中医看

  ——用中药治甲流很有用

  看病找中医还是找西医?如果早140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因为这之前杭州没有西医的医院。假如以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作为一个西医传入我们国家的时间表来计算的话,也就是说在之前的数千年里,我们中国人的防病和治病,都是中医、中药来完成的,但这只是历史。

  今天,在整个医疗体系中,西医占主要部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医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比如说疾病谱的改变,近二三十年,细菌性疾病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精神压力引起的亚健康、肿瘤等,还有艾滋病,对这些疾病,西医还没有万全之策。化学药出现的耐药性、副作用也困扰着医学界。

  怎么办?这个时候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医中药。

  中药尽管汤药很难喝,但有自己的特色,第一中医治病时,重视整体、辨证施治,这在对付系统性疾病时就有了优势;第二个性化治疗,中医是针对一个病人开一个方子,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子,优势是适应个体。第三,中药相对来讲副作用也比较小。

  今年九月初,我校部分学生在军训后出现发烧,经疾控中心检查,结果发现有3个甲流病例,第二天一下子80多个人发烧。当然我们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发烧到39度以上、症状比较重的同学到医院治疗,热度比较轻就留在学校观察治疗。我和学校几位专家一起,开出一个方子,学校自己有一个药厂,生产能力是很强的,根据这个方子,一天当中生产了3万多袋煎剂,发到所有师生手中。3天中药汤剂喝下来,流感逐渐控制下来,而且之后也没有再发生。这说明中药的预防是很有作用的。

  但所有的甲流不管轻重都叫中医看,这也不现实。如果说热度很高,又有肺炎症状,又有呼吸困难,这种重症那还是要中西医结合治。

  中医除了治疗病毒性疾病有优势,对功能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还有原因不明或者是病因很复杂的这些病,还有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比如面瘫、口眼歪邪、失眠、忧郁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都有用。

  还有一些皮肤疾病,比如说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银屑病、白癜风,因为这些皮肤病一般来讲是免疫功能上面的问题,找中医看也是最合适的。

  有优势并不是说所有病种都能用中医中药彻底根治,或者讲有百分之百的疗效,我只是说同西医比较后,中医对某些病或者某些病在某一个阶段、某一点上有它的好处。比如肿瘤后期的增效解毒,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中风后遗症的康复等。

  当我们懂得了自己的体质,懂得了养生,生病就少了,当我们了解中医和西医的特点,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治疗的效果就好了。如果同时又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医生,那就更好了。

  我想懂得了这些以后,我们身体就容易健康了,唐代的孙思邈医生能够活到101岁,我们活到100岁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