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千工床”,5个汉子抬出门

返回

当年“造床”不易,如今搬家更难

浙博“千工床”,5个汉子抬出门

阅读数:0

  本报讯 “哎,低一点,再低一点……小心,不要擦到墙角了!”昨天下午,浙江省博物馆“古越人家”的展厅热闹得很,五个汉子“吭哧吭哧”地抬着一张清代“千工床”,在楼梯上小心挪步。别看它只是一张床架子,五人抬着还是觉得吃力。

  浙博武林馆区即将在年底前对公众开放,目前文物搬迁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千工床”属于为数不多的大件之一,它的搬迁结束,意味着武林馆区中其中一个基本陈列——《永远的记忆——非物质文化视野中的馆藏文物陈列》基本成形。

  “千工床”是旧时地主大户人家的家具,床内四周雕刻绘画,床外层层楼阁挂面,贴金朱漆极其富丽,而且梳妆台、点心盒、文具箱以及马桶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浙博工艺部主任范珮玲介绍,“千工床”费工浩大,“甚至民间流传一个故事:造城隍庙的那一天,木匠也开工造床;结果庙造好了,床却还在造。”

  造起来麻烦,拆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床有两米多长,两米多高,肯定要拆成部件才能搬。当年,范珮玲花了两年时间从宁海征集到这张床,专门从事拆装千工床的熟练工也跟着从宁海赶来浙博。可是现在时间紧,找不到当年的熟练工,幸好博物馆里有个工作人员曾经当过木匠,对拆装还挺在行,就被拉去“充工”。不过,毕竟头一回面对“千工床”,所以工作人员拆下来后在包装的过程中,特意用红笔注明了部件的方位,“左”、“右”或是“前”、“后。”

  一个个部件摆在空地上,工作人员忙着用白色泡泡纸包装。大卷的泡泡纸随着工作人员穿梭其中,更显出搬迁工作的繁忙。展厅在靠山的一边,有点阴冷,但是几名保安的脸上都是汗。“这已经是第四卷了!”一名保安弯着腰包裹床的“踏步”,趁着间隙抬头告诉记者,“按照要求,所有的部件都要用泡泡纸包好,而且透明胶不能粘到部件,怕把上面的红漆破坏了。”

  踏步、雕花板……这些部件的搬运都不是问题,但床架子是拆不来的,如果硬生生地拆掉横杠,这张“千工床”几乎就被毁坏了。那么,两米多长的床架子怎么从一米多高、一米左右宽的门出去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工作人员倒是很镇定:“能搬得进来,就能搬得出去。”只见两人先抬起两个床脚,将床竖立起来,随后,另三人扶住中间的横杠,五个人小心翼翼地抬着。到了门边,让床微微倾斜,刚好穿过门的对角线。搬的过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实在不易。大家搬的时候大气不敢出,生怕磕到、撞到。还好,最后顺利搬迁。

  “武林展区现在也正忙着进行整理,安全方面也管得很严,凡是已经搬过去的展品,必须入柜。”范珮玲介绍,武林馆区中,《永远的记忆——非物质文化视野中的馆藏文物陈列》分为“非凡的心声”、“意匠生辉”、“十里红妆”三个展区。其中,“非凡的心声”将展示一些难得一见的古琴,“意匠生辉”将陈列一些石雕、木雕等造型工艺,而“十里红妆”就是“千工床”、“万工轿”等展品的展列,“基本上东西都搬过去了。”

  通讯员 鲍亦欧

  本报记者 屠悦